张帆
湖南省常德市第七中学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传承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政协委员吴志明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拟向会议提出《关于加强文言文在高考中的比重的提案》,可见未来高考中文言文的题型难度还会加大,分值比重还要再度增加,因此,如何提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备受关注。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适应3+1+2新高考的模式应为重中之重。我认为,没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具体来说,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充分开发与利用课外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中,激发兴趣是第一步,教师在教一篇文言文之前,利用与文言文有关的课外资源来吸引学生学习教材内文言篇目的兴趣至关重要。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以及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方式来看,只依靠学习语文课本内的文言篇目是达不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的,语文学习成果的考查主要是以语文教材的学习内容为出发点,辐射到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因此,学生文言文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语文教材中的文言基础知识,更应该积极地走出课本,合理地开发利用教材和生活中的文言文教学与学习资源,综合开发课外资源,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课堂外的学习资料收集和课堂上的教学资源。课堂外的学习资源包括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图书馆、自然风光、研讨会、报纸、影视、广播、互联网、博物馆、纪念馆等。面对繁杂的课外学习资源,语文老师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去努力开发并且积极利用,鼓励学生在多种场所学习语文知识,利用各种活动来提升语文创新能力。可以将课堂的教学内容开发到课堂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以娱乐的方式轻松的获得文言知识。生活中可挖掘的文言文教学资源浩如烟海,比如在假期时间,走出教室去书店图书馆,阅读古代文化历史典籍,感受古人的生活气息,多游览与文言文课本中相关的风景名胜等旅游胜地,产生文化共鸣。在繁忙的学业以外,利用网络电视等多媒体平台,从中学习与文言文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文化常识、人物介绍等内容。
比如最近流行的《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节目,对于学生课外去了解文言知识都有帮助。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反映《琵琶行》的背诵让他们苦不堪言,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吟诵《琵琶行》的音乐,或者在课后把琵琶行的相关音频和文言常识内容分享给学生,背诵的问题迎刃而解,以这种方式去学习文言文,可以改变传统意义上死记硬背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了,才会在一个愉快和谐的氛围中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要真正上好一堂语文课,可以开发利用的课外学习资源有很多,而教师切切实实开发利用起这些课外学习资源,就一定能丰富课堂教学,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文言文作品的学习兴趣,使语文成为一门最有意义也最有趣的学科。
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提倡课前存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发挥学生是学习过程主体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探索的引领者,指导学生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从而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让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在让他们真正走进文本,走向智慧。解读文本的过程就是从没有疑问到提出很多疑问,最终解决疑问的过程。
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参与方式,教师不仅是课堂的引领者和组织者,也是高层次的参与者,备课时要预设课堂的生成环节,对于学生在课前预习存有的疑问,课堂上要得到充分解决,灵活掌握要讨论的问题和时间,鼓励学生质疑及提出的新鲜见解,这样的自主学习更加有序。例如教师在讲《过秦论》一文时,由于其篇幅较长晦涩难懂,学生对于文章立意的理解也比较困难,特别是文中的“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这一句,其中“耰”“铦”“铩”等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前查阅这些字的注音和详细解释,课上跟从老师认真学习。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到课堂上与老师进行交流学习。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课前预习问题来提问,例如在学习“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这一反问句,教师可以把它当做问题,让学生们独立进行思考。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前的预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会使学生更加聚精会神的听讲,对于课堂上的重难点问题印象更加深刻,对于学生的课文理解能力和文章的分析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提高。在自主学习型高效课堂中,相信学生的能力比相信自己还重要,他们有无穷的潜力待激发,是无尽的宝藏,教师做好布置引导,语文课堂一定是生机勃勃的。
三.创建互动交流课堂,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要从培养他们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问开始。会提问的学生具有对比、辨别、总结信息的意识,具有独立判断的能力,因此创建互动交流式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始于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最终回答问题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给予指导。比如教师可以针对文言文中的一个问题来引领学生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反复斟酌,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刺激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和中心思想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比如在教《归去来兮辞》时,教师结束导入环节后可以向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第一眼看到这篇课文的标题时你想了解哪些信息?”学生思考后立刻会提出:“作者从哪里来?想要归去哪里?”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了疑问,就会积极的翻阅课本去寻找答案。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存在很多矛盾的地方,文章内容所刻画的人物形象、表达的思想情感看似很矛盾,实际上是统一于课文整体的,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抓住这些矛盾之处来指引学生进行提问,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例如在教《孔雀东南飞》时,在理清文章的思路后,我向学生提问:“焦仲卿在刘兰芝被遣送回娘家时对兰芝说‘不久当归还’,假如没有‘兄长逼婚’和‘太守求亲’这些突发事件,他们还能重聚吗?”这个貌似有些矛盾的问题一出现就激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唤醒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有的同学认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是至死不渝的,这样真挚的爱情最终一定能走到一起”,有的同学认为“在这样封建的社会背景下,刘兰芝这样充满个性和自尊的人是不会在焦家走长远的”,同学们畅所欲言,呈现了互动交流的课堂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笔者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作品为研究对象。在前人探索钻研的前提下,在高中文言文中深入分析并实践,希望能通过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为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给应用了问题教学法的文言文课堂注入一线生机和活力,为高中文言文教学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