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洪煜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辽宁省 沈阳市 110000
摘要: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文化理论以及情感价值观,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体育文化人”理念实践中,既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文化素养,还需具有专业的体育实践技能、运动技能,以便让学生更均衡、更全面地发展。基于此,文章就“体育文化人”理念背景下体育专业大学生培养路径及创新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体育文化人;体育专业;大学生
引言:
现阶段体育专业培养中,往往重点关注对学生的体育专业技能的培养,但对于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开发关注度较低,故可能会造成学生文化素养较低的情况。因此,教师需要秉承“体育文化人”的发展理念,依据人才培养要求落实文化理论、体育技能、以及专业战术战略内容,这对于学生脑力、体力、思维能力的开发有着积极地作用。
一、“体育文化人”理念的内涵及培养重心
“体育文化人”理念需要从体育、美育、德育、智力四方面开展教育渗透,在合理的教学创新中打造特色的教学氛围,进而烘托体育文化的魅力。由此可见,该理念渗透过程中,需让学生认知到社会变化、文化创新以及时事政治方面的内容。在多元化文化渗透的创新实践中,凸显出娱乐性及竞技性的特征,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能力、创新能力及抗挫折能力。其中,文化渗透内容还应当包括爱国主义思想、体育竞技思想价值观,以便让学生全面了解到体育课程学习与自身文化、道德成长之间的关系,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的建议。总之,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德育教育作为重心。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及精神价值观,让高校学生明白体育、文化、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开发是有利的[1]。同时,该理念还需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优质的体育文化思想,例如奥林匹克思想、快乐体育思想、终身运动思想等,这些思想价值观都需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创新,从而让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的创新理念,这对推动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有着积极地作用。
二、“体育文化人”理念下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原则
1. 凸显认知理念思维
认知理念思维创新渗透过程中,教师需巧用各类媒体平台,借助新媒体技术、广播电视、信息网站宣讲各类先进的体育文化思想价值观及核心素材,采用必要的推广手段提升本专业学生的自身文化素养。体育专业学生的身体机能普遍较好,故重点培养大学生的智力涵养及道德价值观,要求大学生在互助协作、合作尊重、遵纪守法、执法守则的过程中健全自身的人格,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因此,在“体育文化人”思想的支持下,教师需将各类创新的、发展的、爱国的时政理论予以融入,促使学生能学习到更为全面、更为先进的体育价值观,这都能让学生在自主认知、学习、巩固的过程中体会到体育文化的发展。
2. 凸显体育专业技能
体育理论及文化思想创新中,教师需巧用各类新媒体平台渗透专业的体育技能,从而逐步改变学生的思维、学习及生活形式。其中,教师应重视打造优质的文化传播路径。通过建立规健康的传播方式,让本专业学生学习到关于心理学、法律、经济学、社会学方面的理论内容,促使学生明白后期在从业体育教师过程中应具备的文化素养及教育形式。同时,教师可利用这些专业的平台弥补、深入调研各类体育专业技能,在特色的教育渗透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3. 凸显流行性发展特征
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已经较为完善,故教师需在教育渗透中融入创新的体育理论,引导大学生在学习新颖的、特色的文化理论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体育方法。例如教师可在网络教育平台中融入休闲项目,让学生在休闲训练、特色化训练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这对于提升体育教育的深度有着积极的作用。譬如教师可采用户外活动丰富课程形式,在高强度体育训练中,让学生借助溜冰、射击等活动进行训练,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到特色的文化理论,还能拓展学生的眼界[2]。
4. 融入奥林匹克竞技精神
“奥运”精神需要学生具备不放弃、勇于进取、勇于挑战的意识,尤其是本专业会向各个学院、各训练队输送专业的体育人才,以便推动国内体育产业的进步。其中,体育事业发展中离不开打造特色的赛事内容。例如人们可利用电脑、手机线上等形式观看体育赛事,在多元化的体育赛事内容渗透中,均需要专业从业者进行作业。因此,教师需在课堂中融入特色的赛事项目及理论内容,让学生在规范自身训练项目的过程中养成顽强进取、永不服输的精神理念,这对于贯彻“体育文化人”的精神也是有利的。通过提升学生的审美价值观,促使学生意识到体育事业背后的故事,以此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5. 借助体育明星,宣扬体育品德
媒体时代影响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学生们可利用互联网直播平台(CNTV、IPTV)、移动直播平台观看各类体育赛事,且可在了解赛事内容,感受运动过程的同时学习体育竞技精神。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展示体育明星,如郭晶晶、刘翔、林丹、惠若琪等体育明星,让学生学习观看明星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交际氛围以及文化教育方式等内容。通过展示特色的宣扬报道,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其中,竞技精神不乏包括公平对抗、友谊、平等的道德素养,故教师可利用体育明星宣扬特色的体育理论,让大学生在感知体验、熏陶认知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责任。
三、“体育文化人”背景下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策略及创新方式
1. 理解“体育文化人”内涵,确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
体育专业学生大部分时间均以专业课程、专业技能训练,故需要教师本身探知“体育文化人”的内涵及价值,并将理论渗透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以便凸显出“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方向。其中,教师应不断完善本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树立近期、重点、长期的人才培养方向[3]。同时,不断规范体育课程内容,在渗透文化、体育理念的过程中树立发展意识,从而让学生学习到自然、发展、学习到社会科学观念。具体可从以下方向进行创新:
(1)打造网络教育氛围:体育文化思想、德育理念对提高思政教育的深度有着积极地作用。由此,高校教师应打造优质的信息化网络教育渠道,利用“线上+线下”的教育模式进行创新教育,巩固整体教育的深度。另外,运用特色的信息网络形式,也能提高整体德育教育的感染能力,促使学生掌握特色的、现代化的爱国精神及民族精神理念。例如思政教师可协同专业课教师整合出先进的时政理论,在“云教育”平台中传达红色精神,并在QQ、微信公众号、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中宣扬育人要求,从而展现出民族价值观思想的深度。
(2)加强监督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尤其是不良网络信息可能会影响学生正确思辨能力、道德意识的树立,故需教师重点打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及时排除对不利的、负面的评论内容。其中,教师也可利用信息技术监控网络数据端口,协同技术人员搭建“数据防火墙”,并对负面信息的IP进行定位监控,以期搭建可靠的信息追踪机制。
同时,完善信息管控机制的过程中应对其进行实名管理,通过做好信息风控机制,在专业化的管理团队的协同管制中设立积极、正面的网络空间,有利于消除体育专业学生接收到不利的价值观[4]。
2. 认知发展性“文化”教育规律,完善课程体系设计
教师需要意识到“文化”的思想意境、发展特点以及教育方向,根据学生的就业导向及人才培养方向认知到体育学科与文化教育的关系。其中,体育人才培养一定需要尊重体育的发展规律,要求学生明白就业市场的基本导向,也能在完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提高课程的深度。因此,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
(1)合理分配授课时间:教师需注意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专业课程、德育课程的比重分配,及时删除非必要性课程内容,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时间。另外,实践课程创新中,教师也应在课堂中融入市场方向,教导学生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习更新颖的文化思想。例如本专业可具备运动科学理论,其中应包括于康复训练、体能训练等,此类课程主要服务于运动员及体能缺失者,并且这部分及的就业需求较大。同时,还可从业于管理类专业,包括于体育主播、赛事策划、体育教师等,这些岗位都需要学生将国学思想、文化思想进行渗透,故需要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掌握先进的文化思想,而这些思想都需要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拓展。以体育赛事媒体为例,教师可利用微课讲述赛事媒体岗位所需技能,包括于控场技能、风险管理以及赛事统筹内容。通过让学生认知到后期岗位中进行运营播报、走访问谈及文章撰写要求,能够让学生掌握阶段性市场开发的重要目标。
(2)课程重点规划:课程重点规划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至社会实践当中,并在过程中感受到体育课程中所赋有的价值观,从而提高授课的质量。第一,人文、民族意识教育中,教师可讲述爱国思想、时事政治与体育历史之间的关联性,利用竞技比赛串联各类文化思想及德育思想,进而巩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教师需巧用社会各界教育资源,尽量为学生创造优质的学习基地,让学生观看奥运健儿、体育赛事主办方的场地情况,能让学生掌握近代体育、现代体育思想的变化及发展。通过构建优质的教育环境,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进取、创新的过程中掌握不同的思想政治精神,帮助学生在调用学习资源的过程中形成就业思想。总之,教师需要打造特色的体育活动内容,让学生亲临各类基础岗位的学习当中,并在活动中表现自身的专业能力,能深化素质教育的作用。同时,新时期体育教育离不开民族教育、爱国思想的渗透,故需要融合“体育”“文化”两方面需求,从而凸显出中华美德的重要性价值。
3.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应注意本专业技能课程的渗透,更应注重德育、心理类课程的创新。通过制定详实的人才创新机制,满足本专业的基本需求。因此,教师需要将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予以统一,特别是需要确定核心管理方向,包括于调研课程开展现状、课程创新方向等,并搭建具体的培训、管理机制,让学生亲自融入至本专业的就业岗位体验中。另外,教师需认知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课程的创新要求,特别是要尊重学生的体能差异,给予学生一定建议与支持,促使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学生综合素养均得到全面的提高。总之,教师需注意现阶段学生所掌握的基础技能,创新课程模式,关注到学生的素养、能力的开发,要求,帮助学生认知到体育文化、体育竞技的核心要求,以便学生在传承、创新的过程中进行自我体验、自我实践,掌握更适合自身的专业技能。例如在赛事活动方面课程的渗透中,教师可内化特色的实战技巧,展示与体育竞技相关的活动课程、体验课程,引导学生根据不同赛事情况、赛事效果掌握新颖的体育思想及体育意识,并在实践中提出全新的策划方案,促使学生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养成“体育文化人”的价值观[5]。
4. 打造优质的实践活动项目
学生在校学习是有限的,故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设立专业的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参与到多专业的竞技类活动、创新类活动过程。例如可设立体育知识竞技活动,通过搭建优质的实践氛围,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对体育竞技活动的理解与思考。如可提出“中国奥运史上,所获金牌最多的项目是?”“太极拳的发源地是?”“‘生命在于运动’这一理念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等活动题目,让学生在辩论、问答型题目的学习中,获取更多的体育专业技能。另外,还可创设视频影展课程,如可利用排球、足球、体操等体育竞技活动的科普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细致了解到体育文化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务必要打造协作训练、竞技创新、关怀体验的意境氛围,要求学生高度参与至校内、校外课程当中,以便让学生在优质的体育平台中表现、抒发自己对课程实践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构建“校内——校外”于一体的体育文化活动,让学生自主感受到更多的实习机会及实习要求,同时在合作、体验的过程中规范自己的行为素养,这对于实施“体育文化人”的文化培育要求有着积极地作用。
5. 打造专业师资团队
专业的师资团队是渗透“体育文化人”理念的重要支持,特别是在日常活动渗透中,教师可设立宏观的人才培养方向,引导学生参与至专业课程的体验,也能让学生明白“体育文化人”的发展要求。由此可见,校方应向教师渗透“文化”的内涵,利用特色课程项目、理论课程、培训活动等活动课程,让教师明白学生对道德素养、文化涵养的基本要求。例如校方可设立个性化指导课程项目,引导教师观看人才培养、人才渗透、体育精神思想的内涵,并在过程中与文化课程、理论课程相结合,说明各类思想在文化课程的具体表现,以便提高教师团队的综合教学水平。总之,在教师团队的培训活动中渗透综合理论与实践的要求,及时提出各类优质的教学问题及教学方法,以期将落实人才培养思维方向,进而提高教师团队的核心素养。同时,校方也应当注意专业性人才的引入及指导工作,在逐步优化人才培养方向、培养计划的同时落实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凸显出高质量的“体育文化人”教学局面。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文化人”理念渗透、创新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该理念的内涵及实践要求,利用特色的、优质的体育教学氛围教学模式,打造出合理的、积极的教学培养目标,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文化涵养、德育思想价值观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毛瑰荔, 周惊雷. 大学生体育文化自觉现状及培养策略[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039(002):P.68-72.
[2]陆世添.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视域下体育院校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研究[J]. 搏击·武术科学, 2018, 003(010):94-96.
[3]宋亚洲, 李亚梅.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策略研究[J]. 中华武术(研究), 2018, v.7;No.78(06):86-89.
[4]黄自娟. 校园体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优势与策略[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 034(004):113-116.
[5]王勇. 浅析体育文化产业对培育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影响[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 027(004):122-123.
[6]黎富寿.解读素质教育下“体育文化人”类型人才[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06):160-161.
[7]刘少英.理清思路 科学定位 明确体院发展方向——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办学思路的探索与实践[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03):104-105+108.
[8]刘婷.“体育文化人”在体育院系中的实践研究[J].运动,2012(07):97-98.
[9]卜爱华.“体育文化人”的科学素质规范和培养对策[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6):119-121.
[10]龙佩林,周道平,刘少英.从体育文化的逻辑结构看“体育文化人”的培养[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04):118-121.
[12]李儒新,陈永辉,何志杰.对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06):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