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楠
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第二小学 110200
摘 要:结合当前教育发展的需求,小学新课程标准中不仅要求老师们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还要老师利用数学教学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本文就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展开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方法
一、立足生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让学生敢于提问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设置“问”的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1]。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心理上的疑问,形成悬念问题。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给课堂教学增添无穷魅力。例如,在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进行认识图形学习时,教师先出示利用各种不同颜色的图形组合成的一个个漂亮的图案,在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它们动起来,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说说图中有些什么,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深入了解的欲望:“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进而争先恐后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
(二)让学生善于提问
这里的善于提问指的是提问的质量,如果是一些和课堂联系无关的问题,即使提问了,也无法帮助学生们成长,要让学生真正的学会提问,就要提高提问质量。首先要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如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也就是要在实现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知识的“结合点”找问题,也就是要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找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发现处处有数学问题[2]。还要鼓励学生在比较中提问,比较是在思想上将对象和对象的各部分,个别方面和个别特征仔细辨别,确定它们的异同及其关系的思考方法,教师应让学生习惯于比较这两种事物的异同点,从而提出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让学生掌握分析与综合的方法,从结论出发,追溯到必须知道的条件,或从条件出发,逐步推导出结论。
(三)让学生乐于提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提问过程中,给学生提问相关评价,就能够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们就会想要去提问,乐于提问。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老师们要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给予相关的评价,帮助学生去分析问题,对提问问题不好的学生也不要指责。尤其是班里的一些学困生,只要他们能够提出问题,老师都要给予充分的正面表扬鼓励,提高学生们提问题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提问中成长,在质疑中进步,不断提高教学效率。课堂只有到了老师讲到一些知识时,学生们能够主动提问,而不是老师告诉学生们要提问问题了,学生们才去提问。
二、扎实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基本数量关系的训练
掌握数量关系是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依据,学生不会审题,不理解题意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加强对学生进行基本数量关系的强化训练,就会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合理地解题,如在教学两步应用题时,结构特点是只给出两个已知条件,但在解答过程中,有一个已知条件要用两次,这是解答两步应用题中的难点,如果数量关系掌握不好,常常导致计算的错误[3]。
例如在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提到了加与减的数量关系中,这里面有很多数字,对于数字而言,作为数学基础,本身学习起来应该不困难,但是如果学生们没有弄清楚量关系,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在一个问题中提到了小红同学有两支铅笔,小明同学比小红多五支铅笔,那么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在这样的一道题中学生们尽看到了二和五,所以就误以为将二于五相加,那么就得出了最终的结果,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学生们要正确把握提供的数量关系,学会将其拆开,将提供的数量关系有针对性的分析。先进行的一次加法中,它算得的是小明同学现有的铅笔数,要想知道两者总数,需要再次加上小红同学的铅笔数,这样才能够得出最终结论。
(二)线段图帮助分析观察
在课上要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它是让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采用多种形式,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这样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们能够将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化,帮助进行有效的观察和分析,对于学生而言,要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除了细心观察之外,线段图的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线段图的分析能够让学生们明确数量关系,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直观的线段图,让数学思维得到升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达到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的效果。
例如在书中提到了一个捐书活动,提到了二年级有三个班级捐赠书籍,四年级也有三个班级捐赠了书籍,现在的情况是,三年级有三个班捐赠了不同数量的书,四年级有三个班捐赠不同数量的书,要怎样实现两者之间的对比呢?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加法和减法,加法就是将三年级学生所捐的图书数量进行一个汇总,将四年级学生所捐的图书数量进行一个汇总,汇总过后两者相比照。和前面的数字问题相比,它更为复杂,这时就可以利用线段的方式在第一个线段中将三年级学生所捐赠的图书进行汇总,在第二个线段中将四年级学生所捐的图书进行了汇总,然后最终的汇总结果就会发现一大一小,再用多的减去少的,就能够发现两者之间捐书情况的对比。这样就更加具体了,如果一直用数字进行加减,学生们脑海中就会对这样的抽象画数字缺乏具体概念,导致最终结果出现错误。
(三)比较研究中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是学习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出能突破难点的具有对比性的练习,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形成新旧知识矛盾冲突,激起他们寻根问底的认知心理趋向。例如在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多边形面积学习中,提到了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学习到的多边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因此在进行做题的过程中给出了一个多边形。学生们解答计算的过程中学生们借助于辅助线将多边形进行划分,有些学生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有些同学可以将其划分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还有些学生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三角形。不同的划分就对应不同的解题方法。在学生们进行独自思考的过程中。看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有些方法可能无法想到,在小组讨论学习中,不同学生对一个图形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学生们通过讨论可以有效培养发散思维。
这一过程中,实际上就是运用了比较研究的方式,前边数学知识学习是体系性的,在前期学生们单独针对相关图形进行学习,然后将其汇总,这就能够发现可以将一个多边形划分为简单图形。也正是基于了前期的有效学习,才帮助学生们在后期进行多边体面积计算,学习这一章节能够联系到之前所学习的内容,在比较中有效解决问题。
结束语:
总结全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一种需要。通过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提出问题,再利用有效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情况下,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刘翠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浅谈[J].读写算,2020(25):65-66.
[2]韩海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科普童话,2020(21):27.
[3]杨春礼.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浅谈[J].读写算,2020(1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