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宇
合浦县石湾镇红锦小学 广西 北海 536127
摘要: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动力,能够推动各领域的不断前行。教育部门应当注重对小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将与教学主题相关的生活材料融入在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事物发展规律。教师必须要认清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需要履行的职责,熟悉掌握数学教学内容,挖掘数学教学的重点知识。有利于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内容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数学教师应当注重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开展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营造优越的教学环境,确保数学教学活动能够得到高效的开展。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更加全面系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培养他们的数学学科综合素养。
[关键词] 数学活动;教学水平;实践教学;课堂交流
伴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不断落实与发展,传统的数学学科教学思想出现的弊端越来越多。数学教师应当注重从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水平出发,开展针对性的数学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收获与同学之间的友谊。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沟通,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教师应当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能够敢于在数学课堂中发表自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与看法,将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灵活、创新。数学教师作为数学课堂的主要引导者,应当及时发现学生在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素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提高数学课程教学的效率。数学教师还应当通过创新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明白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有着怎样的联系,提高他们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给予学生互动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数学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白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对于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数学课程教学专业素养,履行自己在实践教学课堂中的职责。对于数学教学的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为学生留下充足的交流时间和学习时间,使他们能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知识带给自己的快乐。
数学教师应当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空间,鼓励学生能够在教学问题的层面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应当做好倾听者的角色,及时发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是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那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数学知识,如果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应当根据教材进行系统的讲解,完善学生的知识面。数学教师还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合作教学和讨论教学,创新数学课程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启发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问题给予正确的答案。数学教师应当在教学主题活动活动中保持耐心,确保教学实践活动能够有计划、有目标的完成。学生能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更深层次的掌握数学内容,提高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数学教师应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中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想法,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培养成倾听的习惯,能够从其他同学身上汲取长处,提高自身数学学习水平。学生能够在互动教学中获得大量的数学信息,对自己的想法和水平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提升。
二、理论联系生活实践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数学课本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较差,数学教师应当利用自身专业素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水平。数学教师可以将数学课程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的魅力,提高对于数学课程学习的主动性,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能够拉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更加亲切的去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例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激情。通过超市购物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加减法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通过几何图形与生活事物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于几何知识的认知,有利于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分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通过问题导向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学引导,在感受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去探索数学知识。数学教师还应当善于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将数学知识与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充分的融合,使学生能够在快乐的教学氛围中提高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宋春香.浅析小学数学课堂互动对话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8,(12):98.
[2]冯卫星.数学课堂教学中多维互动对话的研究[J].吉林教育,2012,(013):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