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玉荣
平湖市叔同实验小学 浙江省平湖市 314200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借助多种有效的问题情境来打开当代小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潜在的问题意识,使之在探究中能够获得新的收获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继而紧跟授课节奏,满足自身的求知欲望,让授课成效得到极大程度提升。近些年,教师对情境的创设进行深究,将其视为有教学的新工具,在反思中将其进行优化,同时巧用认知冲突和层次性授课激发出学生潜在想象,构建出新时期下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措施分析
数学知识有着极强的应用性,可从诸多生活现象中发现数学的身影,凸显综合性,故教师可依托生活元素来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让学生将新旧知识结合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使之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程度锻炼。问题可谓数学的灵魂,故教师巧用悬疑、开放和故事等不同情境,让学生饱含热情参与其中,对数学问题做到多角度分析,借助所学技能将其解决,感受到解题中的乐趣而萌生主动性。为此,教师对有效的问题情境进行优化,将书本内容做到精准化传递,使学生凭借算数能力应对生活中诸多的数学问题,对其思维的敏捷度进行极大程度提升。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首先,部分学生并不能轻松融入问题情境,自律性不足,故教师在对问题情境进行相应创设时应谨遵趣味性原则,找到带有极强吸引力的要素,抓住其短暂的注意力,使之好奇心得到极大程度满足而紧跟授课节奏。
其次,教师需改变“灌输”手段,遵循针对性原则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自身喜好来寻找所需答案,在精心预设中去聆听,巧用多角度点拨来强化其问题意识,使之燃起探究欲望而吃透所学内容。
最后,数学知识较为零散,教师应将其进行串联,同时结合知识所带有的层次性来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每堂课的新知识中找到当中联系,继而在脑中形成牢固的知识结构和系统化的思维,可从多角度去解释带有数学内涵的生活现象。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一)巧用认知冲突,形成探究精神
学生的认识水平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并在课堂中凸显,教师应对其表示极大程度尊重,结合其真实喜好来创设有效情境,有针对性地满足其需求而使各认识层次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产生共鸣,表达出心中疑问并在探讨中寻找到所需答案,形成终身探究精神。例如,在解读面积单位的内容时,教师借助多媒体等设备播放出楼房与平房、手机与电视等常见的物体,学生可结合其生活经验看出当中不同,也萌生好奇“这和今天的课堂有什么联系吗?”。教师随之传递面积和常用单位,配以测量教室面积的活动,让学生去想办法,使之感到耗时又麻烦,继而产生问题意识“教室这么大,不能用厘米、分米来计算,我们尺子又很短,那么有其他办法吗?”。教师点拨“那你们说该用什么单位来进行测量呢,又或者有什么别的办法吗?”,学生开始寻找更大的单位而出现“米”,同时也尝试运用步数来测量教室的长与宽。该过程中,学生间的看法不同,在发生认知冲突后可共同探究而找到所需方法,将新知识做到吃透,轻松完成课堂任务而感受到数学的多变性,燃起探究热情,不再畏惧并带着疑问去探究,找到多种解决手段,依托有效的问题情境对学习方法做到领悟。
(二)创设悬疑情境,强化问题意识
兴趣是各阶段学习的潜在动力,也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切入点,故教师应融入悬疑内容,让学生不同的求知欲望燃起,使课堂自然生成,给精心预设带来补充,逐步将学生的问题意识做到极大程度强化。
例如,在解读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在实际中取材,举起书中课本提问“我们包书皮的时候,是怎么确定书皮大小的呢?”,学生可马上回顾之前选书皮的情境,使之将生活经验带入具体化的问题当中,让其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多角度联想。此时,教师给出饱含探究性的问题“小羊想用长方形的辣片换小马正方形的巧克力,小马会吃亏吗?”,学生在趣味与悬疑结合的情境中将两个形状对比,在借助数学知识时发现自身能力不足,继而燃起热情想对图形面积进行计算,便可掌握大与小。此时,教师进行知识的传递,可让学生迅速掌握,降低授课的难度,使具体化的授课成效得到极大程度提升。生活中,学生凭借其数学眼光去解决一些问题,在超市购物挑选蛋糕、杯子时可运用面积或体积等内容来完成判断,看到数学潜在的价值,带着热情参与具体内容的学习,对自身各阶段的求知欲望做到切实有效满足。
(三)借助开放情境,融入分层理念
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依托精心的预设将分层理念与问题情境进行极大程度结合,将学生畏惧的应用题以不同方式进行讲解,将其转换为具体实物而打开其想象之门。教师带着先进理念尊重层次不同的学生,使之在问题情境中与能获得高层次的提升,结合其成长需求为后续情境的创设带来深广度的指导,让分层更为科学而不会伤害学生的心灵和自尊。例如,在解读三角形的认识这一部分时,教师从预习入手,让学生准备所需的各类三角形,实际授课时借助小组模式让其对三角形的各边长度进行测量,同时尝试找出各三角形的高,使之能够对其性质做到掌握。此时,教师再传递书本内容,使学生在开放式的活动情境中去探索,能够将其所学新内容进行吸收,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开放情境中释放出自身潜能,对三角形各边间的联系进行探究,特别是验证了任意两个边长之和,一定是大于第三个边的,使之能够将其与生活结合去完成运用;让能力欠佳的学生可在实物中对三角形的几何性质完成记忆,将学生间所凸显的差距在小组合作和开放情境的结合中逐渐缩小而实现共同进步,将成绩做到大面积的提升。
(四)依托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想象
教师将以往固式授课模式打破,让情境具有亲和性,使学生感受到自身被尊重,轻松走入教师布设的情境,对其想象进行释放而产生一些疑问,能够联系到周身的一些现象,慢慢尝试借助数学知识从多角度进行解答。例如,在解读圆的周长时,教师以求知欲望为切入点,依托故事来创设情境,讲述“呼噜森林正在举办运动会,动物们踊跃参加,裁判让小熊在方形赛道上跑,让小鹿在圆形赛道上跑,这两个赛道所在中心相同,那么谁先冲过终点便可获胜,可是这样的比赛会公平吗?”。教师借助小学生较为喜欢的故事让其动用想象,将两个图形进行重叠或对比,在讨论中分享自身的看法而不再畏惧,还可以在欢声中去思考,燃起其热情和自信,能够轻松地在脑中留下周长的印象。教师待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周身现象结合后,可真切感受到圆周率的价值,再配简述祖冲之的故事,使之原有的爱国之情得到极大程度的增强。除此之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对校园的跑道周长进行计算,给出半圆的直径,使之能够反过来计算出半圆的周长,再加上中间长方形的边长,最终得到所需答案。该过程中,学生会对多个形状的周长进行求解,使之在脑中将整体图形分解为多个小图形,再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逐一突破,让思维愈发灵活。
结束语:
新时期下,教师带着前瞻性思维对问题情境做到多元化创设,使之涵盖探究意味,也能燃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之产生不同的问题意识并转换为求知欲望,迫切希望在课堂中寻找到所需答案,让授课呈现出高效性。实践中,教师根据学生真实的需求,通过双向互动或作业对其能力范围做到精准掌握,结合新课改来设计多种有效的问题情境,使课堂自然生成而将其思维空间进行切实有效拓展,让全体学生的整体成绩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杨东升.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分析[J].读写算,2020(33):41-42.
[2]郭洪亮.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0(33):149-150.
[3]沙得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38):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