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琅
云南广源设计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51
摘要:作为承载人活动的场所,广场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尤为重要。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虽不相同,但满足人性化需求都是基本条件。人与广场的关系是双向的,人是广场中的主导,广场都是为使用者规划设计的;另外,广场空间又会激发人不同的反应。人们处在广场空间里,综合各种信息并结合经验做出判断和评价,进而以特定行为做出反应。因此,在突出地域特色的前提下,行为心理是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媒介, 是广场空间环境设计的基础。本文梳理城镇广场的发展情况,分析广场规划中的要点与人自身的关系,以普洱市江城县整董镇勐桑洛广场规划设计为例,提出关于地域特色及人性化广场的设计建议。
关键词:地域特色 广场 人性化 勐桑洛广场
1.广场沿革
广场产生于古希腊,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重要场所。随着社会进步和城镇更新,广场逐渐成为城市中的一项重要设施, 越来越多的市民被吸引于此。西方城镇广场起源于庆典和祭祀活动,大多是自由开敞的,是西方古代城市的文化象征。
以街巷为主的城镇“共享空间”是中国“城镇广场”的起源。封建礼制文化导致古代中国城市公共环境较少,街巷仅承担着单一的交通性功能。九十年代后,我国城镇化加速,在经济增长和生活方式改变下,不少城市修建了规模巨大的城市广场,但很多尺寸偏大,与周边环境协调性不佳,降低了广场的空间品质和艺术性。21世纪后,国家开始出台法律法规控制城镇广场规模,意图把城镇生活空间控制在较为宜人的尺度上。这此时,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发展速度加快,对于城镇广场的功能也从传统需求逐渐开始转向旅游宣传需求。平衡人体尺度与特色展示就成为这些地区广场规划设计的重点。广场设计应首先呼应人性,用适宜的物质环境来适应精神生活的改变,在人性的尺度下成就民族地域特色。
2.勐桑洛广场设计
勐桑洛广场位于普洱市江城县整董镇,这里有保存完整的傣族特色村寨。用地面积1.3公顷,地势平坦,呈不规则四边形,广场内有八株千年大树,是当地人民信奉的神树。
整座广场的规划设计结合传统元素,以水和民族特色作为设计切入点,保留古树的同时丰富广场特色,打造尺度宜人的活动空间,创作出一个用当代设计语言讲述地域历史的现代人文空间,力求使之成为整董镇新的公共开放空间和重要节点。
2.1 总平面布局
傣族文化作为主格调,以孔雀开屏为出发点,采用围合形式使其既有向心力,又有流动性。主轴“佛经柱列——中心广场——树下乘凉”横越整个广场,向东延伸,体现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由广场中心向四周发散出多条游步道,设置透水硬质铺地,点缀艺术花钵、艺术灯柱等,丰富景观效果,增强游人识别感。
2.2功能分区
广场分为五个功能区:喷泉娱乐区、休闲游赏区、古树保护区、公共活动区、绿化种植区。喷泉娱乐区位于广场中心,突出整董特有的文化背景;休闲游赏区通过不同树种和游步道的结合,使 “软质景观”与 “硬质景观”达到平衡,创造宜人的步行休憩环境;古树保护区内设置花坛以保护古树,遮荫避日。树下广植灌木,设置花坛、叠石、卵石步道和座椅提供游憩场所;公共活动区由文化站、烟火台与公厕组成,满足人们活动需求;绿化种植区环布广场内,结合古树塑造高低错落、层次鲜明的空间风貌。
广场东侧为城市主要道路,广场内更多的是环状游步道及林间小路。广场中心为人气集中区,由数条游步道呈放射状向外扩散,对人流起到聚集与分散的作用。
广场北侧边角设置停车场方便游人使用。
广场景观空间布局以自然景观向人文景观过渡为主,通过植物种植与硬质铺地扩大空间的尺度感。以喷泉水池为中心,环状结构扩散围合成小型开敞空间,体现了一定的秩序美。入口设置佛经图腾柱列,以突出佛教文化在傣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采用大象、傣族少女雕塑的标识形式加以强调,以充分展示广场的整体形象。
2.3人性化设计
舞台式交流:广场中部结合水景设置开阔的场地用于举行大规模活动。场地上是四象戏水和傣家少女的雕塑。场地东侧有傣族图腾柱围合。与场地遥相呼应的台阶和高低叠石构成观众席,形成舞台式的交流。
集体式交流:不同的铺装、水景和绿化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了多时段的交流机会。花架、水景、竹林和神树群营造多种不同类型的空间,满足人群各时段的活动。
小聚式交流:古树下的空间及景亭适合小聚和短暂驻留。同时,台阶和种植池四周设计为可坐高度。水景设计则体现傣族人们喜水爱水亲水的特征,将休闲和表演结合在一起,闲时戏水纳凉,忙时借水放歌。
3. 相关设计建议
人性化设计体现在广场的尺度、参与度、节点细部的处理中。结合项目实践,对民族文化广场的人性化设计提几点建议:
3.1 规模控制
从人的视距出发,建议广场边长控制在200米之内。勐桑洛广场中利用图腾柱的方式分隔道路与广场,结合原有古树配植植物形成广场与自然景观的边界。这样做既加强了广场的围合感,又突出了当地景观人文特色。
3.2 文化内涵
民族地区的广场设计既要有民族归属感,又要有外向吸引力。勐桑洛广场将傣族人民的多种标志物(孔雀、大象、图腾柱等)从宏观到微观进行规划,展现出极具特色的地域风情。
3.3 参与度
公共空间设计往往是对居住生活空间的补充,特别是对传统节日或盛大活动的承载。满足百姓的活动需求,提供适当的空间与设施是基础。在此之上,广场应该在物质与精神方面引领或提升群众日常生活需求。
3.4 设施齐全
服务设施要齐全、美观、耐用。方便的设施会激发交往的热情,能提高城镇化水平。独具地方特色的设施设计还能进一步提升区域识别感及民族认同感。
3.5 绿化和铺装
建议从人视点出发,将铺装绿化形式重点放在材质与绿植搭配上,尤其是铺装材质及方式的选择要考虑到总体的功能分区。
综上,民族地区广场设计既有关于公共空间设计的普遍性,又有外向吸引及内在表达的独特性,希望我们从人的需求出发,细化设计,重视人的行为心理因素,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 陈威 浅谈现代城市广场的人性化设计问题[J] ,美与时代·城市2013,007:67-67
[2] 李东 城市广场空间形象探析:从重庆市人民广场建设看城市广场空间的人性化倾向[J],四川建筑1998(018),002:20-22
[3] 芦原义信 外部空间设计[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
[4] 华生 行为心理学[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姓名:李奕琅
单位信息(单位名称,省市,邮编):云南广源设计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51
出生年月:1986年10月
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称:工程师
研究方向:城乡规划/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