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付英
南宁市自然资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530000
摘要:目前,社会进步迅速,我国的乡村建设的发展也有了提高。城乡关系既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从经济伦理和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两大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是一次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体现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伦理观的扭转,也是在城乡发展不平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迫在眉睫的制度变迁,其协同发展应当从经济伦理实现和制度变迁动力两方面来看。经济伦理和制度变迁的实现中最核心的要义则是内心信念的转变。
关键词:PPP模式;乡村振兴;问题研究
引言
城乡关系既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的发展走向了截然相反的方向。城乡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同时各自也面临不同的发展困境,这既有历史因素的沉积,亦有现实因素的影响。如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实现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业已成为我国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先后被提出。
1理论基础
1.1 经济伦理
经济伦理概念由马克斯·韦伯于20世纪初提出,但主要服务于他对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发轫于美国的当代西方经济伦理学理论来源广泛,虽受韦伯的启发,但同韦伯的经济伦理概念不能完全等同。经济伦理学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甚至是在基本的经济伦理概念上仍存争议。在当代我国,经济伦理蕴含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最为关键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同时也包括以新发展理念为核心的经济发展伦理等重要内涵。“市场经济运作不能没有道德基础,社会秩序本身也不是没有伦理维度。”经济伦理主要回答的是经济发展、制度、行为、政策和目标等经济领域诸多方面的道德合理性问题,体现相应的价值诉求和道德规范,以价值判断为准绳,评价、规范和约束经济主体行为。作为一种伦理价值规范和柔性约束力量,任何一种伦理规范的遵循和伦理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相关主体的价值信念。
1.2 制度变迁
20世纪70年代以前,经济学家研究经济问题时,往往把制度排除在外。以诺斯(North)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则把制度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进行考察,认为制度变迁是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制度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受资源稀缺性的影响,制度的供给是有限的。
2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乡村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不仅仅体现在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更体现在群众精神生活的丰富上。村民们对自己的乡村有了更多的归属感、更多的幸福感,更愿意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对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愿望和热情也在逐渐提高。以浙江省W市H县为例,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通过“乡村艺术团”建设,把散落在民间的文艺人才组织起来,纳入品牌化的发展平台,并与农村公共文化场所打通资源,从而形成一种较强的文化力量。推动“乡村艺术团”与乡村文化礼堂签订合作协议,以“一个镇街一支队伍”的原则每期选取一个“乡村艺术团”进行巡演,借文艺的形式对社会主义文化进行宣传,收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传播效果。但当前我国的大多数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与党中央对新时代“农业农村农民”提出的要求仍存在着一些差距。仍有部分官员对文化建设方面没有引起重视,对文化建设投入的资源较少,尤其是高效利用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仍处于贫困和偏远中的县乡,想要开展文化建设已是极为困难的事情,需要我们在执行精准扶贫政策的同时,同样重视乡村文化的建设。
3优化措施分析
3.1加强组织领导,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保证。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发展年代,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务实作风,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实际,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深刻把握党的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突出党建引领,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在开展“三农”工作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总方针,发挥党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优良传统,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注重在基层一线考察和培养干部。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我们党探索出了一条以党建抓扶贫的特色扶贫模式,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选配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帮扶,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责任制,加强对扶贫工作的考核和监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扶贫事业投入力度之大、覆盖规模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中国扶贫事业取得的成就得到了中国人民的充分认可,也赢得了广泛的世界赞誉。在开展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进一步突出和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落实好“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
3.2夯实产业基础,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发展致富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产业质量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经济基础和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前提和保障。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要按照“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要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的工作总要求做好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工作。在扶贫举措上,要将“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五个一批的方针落实到具体工作举措当中。“六个精准”与“五个一批”两者既相互支撑又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精准扶贫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六个精准”重点解决贫困对象的识别,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五个一批”重点面向如何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回答的是“怎么办”的问题。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关键要靠发挥自身的内生动力来解决,农村发展相对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产业的支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城镇化进程当中,农村往往充当着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的输出角色,进一步削弱了农村发展机遇和空间。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中,产业兴旺是基础和前提。因此振兴农业产业基础,厚植农村发展优势既是精准扶贫的关键,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要在进一步巩固扶贫产业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各地的区域发展特色,按照“一村一品、一县一业”要求,将“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生产质量优势与现代规模化生产和网络化营销效益优势有机结合,立足市场需求变化,发挥地区产业优势,挖掘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潜力,构建新形势下现代化农村产业发展新业态,提升农村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积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企业,采取“入股分红”、“抱团群暖”等生产经营方式,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同时,带动农村居民持续增收。
结语
切实转变传统的城乡价值判断偏差,在城乡融合和协调发展的理念指引下,根据当地实际而因地制宜地制定具体建设发展规划,防范城镇化过程中与农村建设发展争地问题。通过制度创新推进乡村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条件的完善,同时引导城市过剩的发展要素回流农村,特别是人力资本,同时警惕资本盲目下乡,体现城乡之间不同的价值担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J].党建,2020,(0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