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在道路绿化工程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11月33期   作者:龚琛 辜珍荣
[导读] 下面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海绵城市在道路绿化工程上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龚琛  辜珍荣
        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省 武汉市 430000
        摘要:下面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海绵城市在道路绿化工程上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道路绿化工程;应用实例
        1.海绵城市
   为了达到节水、增效、减污三重功效,通过实施低影响开发模式、可持续排水管理、水敏感城市设计等理念和措施,合理控制雨水径流,从而诞生了“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的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需要时释放水,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其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初期弃流、过滤、储存、回用。

        海绵城市的核心目标是维持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从水文循环角度看,主要从源头、中途、末端采取控制手段,要实现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就得源头多面滞吸,中途多线引导和末端多点蓄积,以达到良好水文循环。
        由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植草沟、蓄水模块、截水沟等组成的“海绵系统”,将雨水进行了有效回收、利用,不仅解决了雨季积水问题,还为小区绿地浇水、道路洒水提供了水源。“透水路面”就是“海绵型道路”,像海绵吸水一样能够将雨水就地消纳、利用。雨水通过上游的截流沟引入下凹式绿地,与植草沟中收集的雨水一起分级存储下渗,汇入地下设置的蓄水模块中,经过一层层净化,最终成为清水用于绿地浇水、道路洒水。
 
        表1 传统城市与海绵城市
        2.海绵城市理念在道路绿化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XX路位于a市的交通枢纽,但这条路的缺点是坡度大、雨水管道不完善,在暴雨时容易出现“街洪”和雨污合流等现象。本条道路全长约1.85km。改造目的旨在缓解马路行洪、实现雨污分流,结合道路现状情况,因地制宜地构建海绵城市设计方案,满足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要求。
        2.1现状分析
        (1)车行道、人行道和绿化道现状分析
 
        表1 车行道、人行道和绿化道分析
        (2)下垫面现状分析
        研究范围占地面积约28623平方米,其中沥青路面面积14272平方米,人行道花砖
铺装面积13230平方米,绿化面积1121平方米,现状综合雨量径流系数为0.684。
表2 现状下垫面分析表
 
        注:表中不同下垫面雨量径流系数取值及综合雨量径流系数计算参照《海绵城市设计规程》执行[1]。
        2.2海绵城市理念在道路绿化工程改造方案
        对现状道路排水系统进行提标改造和雨污分流改造,同时结合两侧现状情况,因地制宜的设置海绵设施,本条道路主要海绵设施有透水铺装、生态树池、雨水花园、蓄水池等海绵措施。
        2.2.1总体方案
        本条道路海绵城市建设包含道路排水管线和海绵设施。
        (1)排水管线:对道路雨水、污水管线进行提标改造,实现雨污分流;在单位小区出入口设置雨水横箅,减少客水汇入;在道路上设置雨水横箅,缓解马路行洪。
        (2)海绵设施:结合道路改造和道路两侧现状绿化情况,将高位绿化改造为雨水花园和下沉式树池带。结合人行道建设,将现状不透水花砖改为透水铺装;将路口现状硬化停车场改造为透水停车场,并在停车场下设置蓄水池,对雨水进行收集回用;在保障人行同行情况下,将现状树池串联改造为下沉式树池带。
        2.2.3具体设施
        (1)排水设施提标及雨污分流改造
新建d500-d1000雨水管和d500污水管,实现雨污分流,雨水管线满足3年一遇以上标准;预留雨水支管,为沿线小区海绵改造预留条件;在小区出入口设置雨水横箅,减少客水汇入,缓解马路行洪;考虑道路纵坡较大,在道路上雨水横箅,缓解马路行洪。
(2)人行道
由于现状道路两侧紧邻建筑物,且人行道下有给水、弱电等管线,本次设计将道路两侧不透水人行道改造为透水花砖铺装,铺砌至院墙或建筑物外墙,改造面积约12475m2。
(3)下沉式树池带
结合现状情况,将人行道宽度大于等于4m段外侧现状树池改造为树池带,通过开口路缘石将路面雨水引入树池带,超标雨水通过溢流口接入现状雨水系统。在车行道一侧铺设防水土工布保护路基,在人行道一侧设置防护栏杆。改造面积755m2,增加调蓄水量114m3。
(4)生态树池
将沿线无法改为树池带的独立树池改造为生态树池,树池尺寸1.5米×1.5米,改造后调蓄雨水约10m3。
   (5)雨水花园
对道路两侧现状高位绿地进行竖向调整和绿化改造,将其改造为具有一定蓄、滞雨水功能的雨水花园。将路面径流雨水引入,并在绿地内设置挡水坎,以减缓流速并增加雨水调蓄容积;靠近路基和房屋部分按要求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对路基和建筑基础造成不良影响;在低点设置溢流口,解决超标雨水溢流排放。改造面积约1019m2,改造后增加雨水调蓄量153m3。
   (6)透水停车场
   现状硬化铺装停车场改造为植草砖透水铺装停车场,通过竖向调整,将路面径流雨水引入停车场,增加雨水的下渗功能,改造面积约504m2。
  (7)蓄水池
    结合现状停车场改造,在停车场下设置PP模块蓄水池,并将道路雨水引入,通过设置前处理和后处理设施,可将处理后雨水用于周边绿化浇洒和浇灌车的补给水,增加调蓄水量160m3。
   2.2.3效果分析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改造,道路综合雨量径流系数由0.684降低为0.489,增加调蓄总量约为437m3,参考《海绵城市技术指南》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方法[2],核算改造后道路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8%。
 
        2.3结语
        海绵城市在城市绿道上的应用,应尽量利用水的自然属性,充分发挥水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使得物种之间得以和谐共生,并改善局部空间的小气候,减少城市内涝,控制汽车碳排放,从而营造出生态优美的良好“生境”,使得绿道景观不仅是服务于城市交通和城市道路的功能需要和绿化需求,而成为生态保卫战的主力军,使绿道景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绿道”。
        (1)海绵城市理念在道路绿化工程建设应该坚持规划引领,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领作用,在今后市政道路工程中落实规划绿地率和径流控制指标。
        (2)因地制宜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防止“为海绵建设而海绵”的问题[3]。
        (3)城市现状道路改造应以问题为导向,在解决问题同时,实施“1+N”战略,防止
“为海绵建设而海绵”的问题[4]。
        (4)人行道改造应充分考虑周边建筑及现状管线埋设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透水结构形式。
 参考文献
[1]DB37/T5060-2016海绵城市设计规程[S].
[2]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R].
[3]中国市政协会.中国市政工程海绵城市建设使用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
版社,2017.
        [4]刘华超,柴峰,朱心悦.城市道路海绵城市改造方案构建[J].城乡规划,2017(06):
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