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地铁一号线站域地下空间一体化研究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33期   作者:冯国海1 王燕玲1
[导读] 近年来,随着城市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和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开发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的需求更为迫切
        冯国海1 王燕玲1
        商丘工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河南 商丘476000
        摘要: 近年来,随着城市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和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开发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的需求更为迫切,地上地下空间的综合统筹和一体化开发成为必然,因此,本文将结合上海市地铁一号线战域的施工实例,对上海市地铁一号线战域地下空间一体化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对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衔接的内容做了分析,介绍了地下空间一体化的准备、设计手法和策略。
        关键词:站域;地下空间;一体化
        1.上海市地铁一号线的基本情况
        上海地铁一号线是上海的第一条地铁,真正启动是在1983年,1986年获得中央批准,上海地铁相关方面邀请经验丰富的北京城建院参与设计及勘察、可行性调研等前期工作。当时,北京城建院特意设立了上海分院,为申城轨交一号线做了大量工作,承担了不少“单体”项目的设计:如负责线路、行车组织、限界、环控与供电系统的设计,以及徐家汇站、常熟路站、陕西南路站的设计工作。通过对各个功能分区赋予其不同的设计特色,营造高质量的地下空间品质,探索出中国地下空间设计的新模式。
        上海市地铁一号线起于莘庄站,途经宝山区、静安区、黄浦区、徐汇区、闵行区,止于富锦路站,截至2020年3月,上海地铁1号线全长36.89千米,共设28座车站,采用8节编组A型列车。该项目为上海的第一条地铁项目,已于1990年1月19日正式开工建设,1993年5月28日,南段上行线开始观光试运营。
        上海地铁1号线采用了"逆筑法"工艺,圆型隧道施工采用土压平衡式盾构推进;应用了工厂自动焊接长轨与洞内移动式气压焊接技术,使无缝钢轨长度达6.3千米 。1号线轨距1435毫米,采用1500V直流(高架电线方式)动力电源,最高时速可达80千米/小时,运营时速为75千米/小时。该线采用A型车,曾有6节、8节两种列车编组;截至2010年,该线已全线实行8节编组运营。
        2.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研究的核心内容
        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的核心是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主体(或载体),整合和安排沿线 的各项城市要素,达到“有机结合、功能协调、节约资源、综合发展”的目标。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的主要内容为: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总体规划、网络、常规公交、综合交通枢纽和沿线地下空间等的一体化。
        2.1 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总体规划、网络的一体化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在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城市轨道交通也是实现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重要保障,两者相互依存。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形成的同时,进行网络化的建设、运营和管理也将面临诸多挑战。因此,为实现网络系统的结构最优化、共享最优化和管理最优化等目标。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初期和网络系统形成的各阶段,有必要对城市轨道交通与网络一体化集中开展各项工作。
        2.2 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一体化
        城市轨道交通相对其他交通方式建设周期较长且投资大、实施难度高,又因专用路线的限制,其网络分布密度比地面公交小,站点的服务范围较小,可通达性不如地面常规公交。因此,城市轨道交通有必要与地面常规公交进行一体化考虑,相互配合,在各种交通方式之间建立更为有效、方便的“喂送”和“分配”关系。
        2.3 城市轨道交通与综合交通枢纽及沿线
        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单一建造的城市公交枢纽服务区域基本是以客运枢纽为中心的单一区域,其服务半径比较小,当与轨道交通结合后,服务区域会扩大为轨道交通沿线各站点分布的连锁服务区域。城市轨道交通的直接客流范围不能满足其运能需要,通过与其他交通方式进行衔接输送是补充客流的重要途径。正确处理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关系,优化交通换乘流程,完善站内换乘设施,为乘客营造安全、连续、便捷和舒适的换乘环境。


        3.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体系设计理念
        一体化设计理念作为上海市地铁一号线站域地下空间一体化研究的重要规划理念,将指导这个规模庞大、设计条件复杂的地下空间项目的设计工作。上海将随着地铁工程的建设同时布局地下空间的建设,使地下空间作为与道路、地铁、市政、人防、景观同时先期建设的城市重要公共设施。
        3.1兼顾连通性与独立性
        在秉承一体化发展理念的同时,地上地下一体化的设计兼顾地下商业空间独立运营的可能性。由于地下空间将先于开发地块建设,所以在地下商业空间完工之时,周边的开发地块并不能完全完工。若地下商业的发展过于依赖周边地块,将使其在建成之初不能实现独立运营。
        3.2“去地下化”设计理念
        地下空间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总是具有幽暗、狭窄、导向性差、空间品质低的特征。设计希望打破传统观点,营造比地上品质更高的地下空间。通过高质量的设计,最大限度地将自然光线引入地下空间,使置身其中的人们毫无身处地下的感觉,达到去地下化的目的。
        6.地下空间一体化的开发设计策略
        6.1加强统一规划,引导功能连通
        地下空间规划过程中,实现相互间连通极为重要和必要,才能发挥规模效益、互补功能。需要在政策法规上和规划上加以明确,并强制要求。可优先要求地铁和周边人防通道及地下工程连通;其他具备条件的,要求连通;暂不具备条件的也要预留连通口。
        6.2地面开发与地下开发相协调
        为提高城市空间的容量和集约化利用程度,减少地面的拥挤,将城市中的一些活动空间适当引导进入地下空间。地上的城市功能与地下空间的开发内容相协调和补充,形成地面上下相贯通、有机联系的空间体系。
        6.2.1人车分流、过境与区内交通分流
        通过对交通空间的立体开发实现人车彻底分流。采取立体分流设计,将过境的车流与中心区内车流安排在互不交叉的地_上、地下两个道路层面上,以便让过境车流迅速通过,且区内车流不被过境车流断开或涌入造成道路拥挤。
        6.2.2地面公交与地下人行系统一体化
        在城市中心区区域内设置地铁站,区域外设置公交站点,与地下人行系统完美衔接。并在中心区边缘设置出入口,通过地下通道快速步行进入,地下二层还可以行车、停车;车库出口接入主干路,避免开车在中间绕行。
        6.2.3地下空间功能连通
        高效的地下空间是从“点”到“网”的转变,重点将地下交通集散空间、地下公共空间和地铁车站等相互连通,提高使用效率,形成地下综合体。
        具体规划设计中,为加强地铁车站与地下公共空间连通,围绕地铁站点和其他大型地下空间,把地下商场、过街地道等地下步行系统和地下停车场、各幢其他功能的建筑物、周边街区等步行系统连接的末端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当遵循资源保护、统筹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有偿使用、安全环保、公共利益优先、地上地下相协调等基本原则,并与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相协调。目的是加强对地下空间的保护和管理,促进地下空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保障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城市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全伟, 闫苗苗.地铁站域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设计的优化策略研究[J].山西建筑,2020(19):117-119.
[2]袁红 ,姚强, 刘丰铭, 余亿, 张健鹏 .城市中心型轨道站点核心区地下空间的功能构成、竖向划分及利用原则[J].工业建筑,2020(6):29-38.
[3]龙灏. 城市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利用策略探析[J].城镇规划,2020(9):8-28.
        作者简介:冯国海(1982-),男,河南开封人,本科,主要从事测量教学研究。
                         王燕玲(1997-),女,河南三门峡人,本科,主要从事地下工程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