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明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 宁夏 银川 750005)
摘要: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新时代中学生化学学习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中,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学生具有指导价值与实操价值。本文主要基于对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认识的前提下,结合具体教育教学案例,从立足课本、依托练习题素材的选取以及结合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关键词:高中化学 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 社会责任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教育教学中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学生要求越来越迫切。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出,可以作为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抓手与基本导向。它可以引导教师进行相应的教学工作,让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只停留在知识水平的层面上。新时代的中国,需要的是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特别是对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体现占有很大比重。因此,高中学生化学学科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培养的探究也是教师的一门必修课。
一、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认识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从化学学科角度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以化学知识、化学思维、化学观念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化学学科特征的素养。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有5个维度的要求,其中“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就是其中一个维度的要求。
首先,从“科学精神”的角度,要求培养具有严谨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精神。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实验探究问题,通过实验验证真理是化学的学科特点,也是学科优势。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一的编写中,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中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编排就体现出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在教材中还有很多实验,实验的设计科学严谨,很有针对性、实操性。为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其次,从“社会责任”的角度,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的贡献与价值。让学生认可化学,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与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勇于承担的主人翁精神。
二、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培养
1.立足课本,深挖教材
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编排有“科学史话”、“科学视野”、“资料卡片”、“实践活动”等内容的设置。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些内容往往被师生作为“自选动作”,多数只是一带而过、没有引起重视,且在模拟考试和高考中涉猎较少。但是,这些内容的设置正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最直接、最方便的素材。因此,高中化学教师需要立足课本,深入挖掘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精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巧妙的向学生渗透其中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化学课堂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发掘化学学科的价值与魅力。
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中《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授课时,本节课的学科知识点主要是合金材料的概念以及性质。但是,本节课最主要的目的是对合金材料的性质与用途的认识,特别是用途的认识。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中,有“学与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举例合金在生活中的用途,体现化学与技术、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践活动”的设置,让学生通过科学严谨的实验与实践来探究合金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通过“资料卡片”与“科学视野”介绍稀土金属,既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了解我国稀土资源的现况。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保护资源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2.依托习题,创设素材
高中生每天都面对大量的练习题,通过练习来巩固检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教师可以在习题的练习环节中,对学生渗透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培养。化学问题是源于生产生活,最终回归到生产生活中去。基于高中生的认知能力与对新鲜事物与新消息的好奇心,教师可以设置具有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相关的习题素材,创设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化学学科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例如:在2020年高考全国卷II中,化学试题的命制就依托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以化学学科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为载体,结合生产生活,应用在试题情境的创设中。在第27题中,以苯甲酸可用作食品防腐剂为背景,设置实验室制备苯甲酸的问题。既考察了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又体现了化学学科与生活的关系。在第9题中,以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可对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很大影响为背景,突出化学物质与化学知识在对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第10题中,以治疗矽肺病药物的合成为素材,体现化学学科在药物医疗的重要作用。第12题中,以某电致变色器件为情境,体现化学科学在新材料中的应用,等等。因此,在化学习题的素材创设中,充分体现出化学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素养。
3.利用信息技术,课外拓展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已经常规化。学生仅仅依靠课堂、依靠书本、依靠老师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利用强大的信息源,借助高中生已有的认知能力与自学能力,通过对知识适当的延伸与拓展来丰富、储备新知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探究、搜索感兴趣的知识,促使学生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提升,强化化学教学效果。
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中。如果仅仅依靠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授课,那么就体现不出本节课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要求。因此,在课前我要求学生在互联网上收集有关于海水资源的素材,丰富完善海水中可利用的资源。在课堂上让学生合作探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原理与途径。课后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在互联网上收集了解有关海水资源的更多利用途径,特别是一些科技感较高,比较前沿的领域。这样,学生就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主动了解学习、体会认识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4、注重实验,指导实践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作为侧重于学科意义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与化学实验的关系密不可分。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感知科学工作者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杰出贡献,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树立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良好的生态意识,发展学生优良的个性特征、处事能力和学习品质。应该说,任何一项化学实验的顺利完成都是个体的智商、情商、认知水平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而这一过程反过来由作用于学生化学学科智力、情感的丰富与发展,是化学实验育人功能多样化最充分、最扎实的体现。
因此,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培养对学生个人修养、个人品质、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参考性和导向性。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方法与途径多种多样,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情况,因材施教,拟定适合学生的培养方法。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培养,可以体现化学学科的学科价值、展现学科魅力,更主要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学习的获得感与成就感。
参考文献
[1]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培养探究[J]. 李雪娇,张贵忠.课程教育研究.?2020(05)
[2] 谈“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 徐光伟.中学教学参考.?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