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芬
海口市灵山镇中心学校 海南省海口市 571126
摘要:数学学科作为小学教育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通过有效的数学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发展和提升。数学教学是以数学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在探究和学习的过程当中对数学问题进行有效论证,这其实也是一个深度教学的过程。在此过程当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而且还能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当中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有效的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深度教学理念;小学高段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是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展开对知识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深度教学理念下,老师可以在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当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改变以往固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问题情景当中进行深度探究,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教学目的,提升问题解决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下面就针对深度教学理念下的小学高段数学解决教学提几点建设性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因为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层层递进逐层深入的,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是为以后学习更深层次的初中数学知识打基础的,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度掌握,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不过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思维比较固化,解题方法比较单一,遇到类似的问题也不会举一反三。所以老师要采用深度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进行相关联,建立相应的教学情境,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而让学生得到更多的解题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比如在学习五年级“倍数”知识的时候,老师可以设置如下数学问题:教室里面有28个苹果,如果每4个苹果装一袋,能正好装完吗?针对这个数学问题,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一下,然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其中有一部分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解题方法是这样的:利用28减4,然后看看最后减了多少个4,最后剩余为0则得出结果。但是其中另外一部分学生表达出的解题思路则是这样的:直接利用28÷4就可以得出结果。其实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的结论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思路不同而已,第二种解决方法不仅比第一种解决方法省时省力,而且还可以带动学生对倍数的概念进行深度理解和学习。
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于自己不会应用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层次掌握,对于各种解题思路进行大胆尝试,掌握更多的解题方法。当然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当中,老师要针对相关问题进行积极的引导,鼓励学生不要限制自己的思维,采用自己最熟练的解题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二、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深度探究
在传统的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当中老师只是将单一的将解析思路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解题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进行固定套用,这不仅大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让学生失去了自主探究的意识,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度挖掘的能力[2]。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营造自由舒缓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针对数学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度讨论和探究,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让每个学生在交流探讨的过程当中对知识进行充分挖掘,各自发表自己不同意见并进行不断的创新,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比如在学习“分数”相关知识的时候老师设置如下数学问题:从4,5,6这三个数中任意选择两个数,其中组成的最小假分数是几分之几?最大的假分数是几分之几?最大的真分数是几分之几?然后让学生针对这个数学问题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有效的讨论交流,促进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当中进行积极的探究,让学生的思想在讨论和探究的过程当中进行不断的碰撞,对分数的知识进行深度挖掘,利用分数、假分数以及真分数的概念归纳出不同的分数,并对其进行大小比较,从而得出最大真分数和最大假分数。
学生利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来讨论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不仅弥补了学生在分数知识方面的不足,并且还促进学生对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以及真假分数的判断方法进行深度掌握,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
三、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
数学知识的学习最主要的是要促进学生不断进行思考,而思考的动力则是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了一定的疑惑。小学生一般思维比较活跃,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当小学生对相关数学问题产生疑惑的时候,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就想对数学问题探个究竟,从而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而思考的欲望则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动力源泉[3]。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老师要针对相关的数学问题设置一定的悬念,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积极的思考,并利用数学知识对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进行不断尝试,拓展自己的思维,不断进行推理论证,从而得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最终获得问题的答案,这大大提高了数学问题教学的质量。
比如在学习“整数的四则运算”的时候,老师可以设置如下数学问题:小红和爸爸一起到超市买自己喜欢吃的冰淇淋,一种冰淇淋是两元一个,另外一种冰淇淋是三元一个,爸爸给了收银员总共20块钱,最后收银员还找给了爸爸两块钱。那么请大家思考小红的爸爸总共买了几个冰淇淋。同学们经过思考之后,甲同学积极的回答说爸爸总共买了9个冰淇淋,接着乙同学又抢着回答:不对爸爸总共买了6个冰淇淋。最后丙补充回答:因为两种冰淇淋的价格不一样,小红的爸爸应该是买了4个价值为3元的冰淇淋,3个价值为2元的冰淇淋。如此学生的思路层出不穷,当然对以上各种解题方法老师都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肯定。这时学生就会感觉到非常的疑惑,就在下面针对自己的疑惑和同学进行自主讨论和研究。最后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让学生明白小红的爸爸买冰淇淋会出现以下三种不同的情况;情况一:小红的爸爸只买了两元的冰淇淋:情况二:小红的爸爸只买了三元的冰淇淋;情况三:小红的爸爸同时买了两种冰淇淋。因为这是一道开放性的应用题,所以解题方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答案,只要学生在解题过程当中思维和逻辑正确,那就可以用来解这道题并得出正确的答案。
老师在学生解决以上数学问题的过程当中为学生设置了一定的悬念,从而让学生产生一定的疑惑并对其进行深度思考和讨论,进而促进学生个性化思维的不断发展和提升,最后所学的数学知识开发出自己独特的解题方法,这不仅锻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是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让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进行深层次理解和认知。
结语:深度教学的理念下,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就是解决数学问题,所以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师一定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解题方法,让学生针对数学问题不断进行深度思考,并对解题方法进行深度分析和探究,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和发展,从而促进学生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谢淑美.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0:34-34.
[2]欧阳霞.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探究[J].新一代:理论版,2020:81-81.
[3]王红杰.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探究[J].新一代:理论版,2020:173—173
【作者简介】姓名:冯芬(出生年1981年),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学历:大专,从事的研究方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