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红梅
吉林省 吉林市朝鲜族中学 132200
内容摘要: 构建“学习场”,提升“学习力”,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实质是以生为本,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本文从“学习场”与“学习力”的关系;如何构建“学习场”,提升“学习力”等两个方面粗浅的认识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高中地理 构建“学习场” 提升“学习力”
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地理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关注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逐渐向关注全体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发展。因此,构建“学习场”,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是非常需要的。“学习场”就是充满学习氛围的情境。在这样的“场”效应中,学生的“学习力”能得到有效提升。怎样在地里课堂教学中构建“学习场”,提升“学习力”呢?下面将从“学习场”与“学习力”的关系、构建它如何提升“学习力”等方面的粗浅认识与大家分享。
一.“学习场”与“学习力”的关系
课堂学习时的学习场有“催化剂”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催化剂有正负之分,作用的强弱的差异,因此学习场对于课堂教学尤其是高中地理教学而言,也有正负强弱之分。一堂课的学习场是强还是弱,主要取决于参加课堂学习的学生的学习效率,其与学习效率呈正相关。学习效率又与参加课堂学习的学生学习力有关。新课程强调,课堂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两者的作用得当、相得益彰,学习场就会朝良性发展,学习效率就高,学生的学习力培养有利,意味着场域强,与之对应,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就更高,学生学习力的提升更明显。
二.让学习真正发生,需要构建“学习场”,提升“学习力”
“学习场”就是充满学习氛围的情境。在这样的“场”效应中,学生的“学习力”能得到有效提升。怎样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构建“学习场”,提升“学习力”呢?
1.要关注学生学习起点。了解学生学习起点,可以避开学生自己预习能会的和教了也不会的内容。首先,学生的地理基础参差不齐,整体相对较薄弱,这一点直接影响到学习场的确定和建设。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强调通过内容更新、方式创新,使课程内容能更贴近学生、更能映射出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但实际上,学生地理方面的生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很贫乏。因此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也要关注精准的学情前测、读图能力、认知水平、情感起点等。关注了起点就把握了学情,就能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学习就会真正发生。
2.?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营造“场”效应,关键要关注年段特点,把握好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要成功一件事情,就必须对这件事有兴趣。一个人一旦有了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就会形成一种求知、学习、研究的动力。
但是众所周知,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综合性较强的一门科学。所以,在学习上总觉得:这门学科头脑笨,就学不好。没有一种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根本就学不好此门学科。并且,现代学生被动学习和无兴趣学习现象司空见惯。因此,有志于从事地理教学的教师,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教师应不断地改变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艺术,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利用有利因素,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必须构建“愉悦、兴奋、主动”的学习场,在对课本教材深入挖掘的同时延伸知识面,主动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突破口,巩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让学生的地理探索能力不断得到提升,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3.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增长点。地理课堂不仅要学习地理知识,还要培养地理读图、看图能力、观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高中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看待问题的角度上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而不是直接将思维观念强加于学生。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现国家地理常识,让学生从课件中寻找兴趣点,经过自身的整合分析理解图片以及视频所蕴含的知识,观察教材中的大量文字数据与图表信息,将间接形象与直观图表进行展示,在一定时间后提出细节性问题,比如在观察铁路地形之后让学生回答铁路的位置选择原理以及沿线的河流、工业场地,借此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4.要关注地理学科教学内容生活化。???地理是一门同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等都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因此,地理教学应扩展时空,让学生走出课堂,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地理知识真正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首先,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
????????例如:我们生活的地区属于亚洲东部季风区,学生对本地的风向、气温、降水等都有切身体验,但对季风的概念、成因、分布、影响等内容缺乏理性认识。因此,在教学《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时,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说说在夏季、冬季不同的感受,如夏季常吹东南风,炎热多雨,冬季常吹西北风,很冷、空气干燥等,在此基础上就自然而然地引出季风的定义和特点,然后再结合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展开对季风成因的探究。学生运用生活经验理解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既内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又提高了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其次,?积极进行“生活化”的乡土教学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仔细想想,教学资源就在身边。周围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但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么就需要教师点拨,巧妙地利用乡土地理材料,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实践。?例如:在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时,根据学校所在地,设计了探究“所在地的可持續发展之路”,首先给学生简介所在地进行知识铺垫,然后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分析所在地的发展现状(提示:可以从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辩证地阐述),然后共同探讨所在地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究其根本,构建“学习场”,提升“学习力”,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实质是以生为本,让学习站在课堂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