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中)32期   作者:马厚宝
[导读] 随着人类改造大自然的能力不断提升,环境受到破坏的程度不断加剧

         马厚宝
         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中学
         摘要:随着人类改造大自然的能力不断提升,环境受到破坏的程度不断加剧,人类在伤害自然环境的同时,自己也受到相应的伤害。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只有找到人与自然环境平衡发展的交汇点,才能使得社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而环保的探索之路是永无止境的,不是仅靠一代人就可以完成的。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育中,要借助自身的学科特点和优势,将环境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关键字: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探究
         引言: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和物种丰富。但人口负担使得我国自然资源有限。高中地理教师将环境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呈现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转变,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意义,进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和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一、引入环境教育的作用
         (一)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关联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一门学科都有它自身的特点,都能很好地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起来。而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和环境教育的内在关联非常明显,它们都是探究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寻求二者和谐相处的平衡点[1]。
         地理教学内容和环境教育内容都是对地理环境的规律和变化进行总结。都是希望借助二者,使得人与自然和睦相处,让学生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不仅影响着下一代人的生活,事实上,我们已经在承受许多环境恶化带来的后果。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都是希望学生逐渐形成环保意识,以便未来能够推动社会环保事业的发展。
         (二)符合新课标改革的要求
         随着高中地理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在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明白环境教育是对地理教学知识的深入探索、学习,环境教育正是重视将地理问题转化为学生和自然环境问题,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深刻,便于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2]。
         二、引入环境教育的实践方法
         (一)课堂中引入环境教育
         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充分对环境教育有所了解。利用好地理课本知识中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环境教育。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对自己讲授的课程进行学习,以环境教育为目的,积极提取相关素材,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3]。


         例如,在高二年级必修三教材《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中,教师首先要确定本节课环境教育的主题是土地沙漠化。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我国的一些青山绿水视频和西北荒漠化视屏。先为学生播放青山绿水视频,之后直接播放西北荒漠化视频,让学生在两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下,心灵受到了震撼。学生真实感受到了荒漠化在我国西北地区造成的影响,认识到了荒漠化治理的刻不容缓。之后教师为学生展示地图,让学生观察西北地区的地理和地形情况。引导学生去分析,造成西北沙漠化环境因素都有哪些?学生发现,由西向东,地区的降雨量逐渐下降。之后引导学生去分析干旱对环境的影响。之后,教师可以借助人类活动与沙漠化的相关数据,引导学生发现沙漠化和人类的活动密不可分。教师让学生讨论人类改造自然造成沙漠化的行为都有哪些?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去认识沙漠化,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事情的真相,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培养。
         (二)课外实践
         高中地理的环境教育不应该仅仅只停留在课堂上,更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环保意识,从自己做起,一点一滴去改变周围的生活环境。教师在进行实践中,应该结合课本内容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环保的理解。
         例如,在高二年级必修三教材《问题研究 我的家乡怎样发展》中,教师应该结合当地的发展情况,为学生先播放当地发展的宣传片,让学生大体对家乡的发展情况和研究方向做一个简单地了解。之后为学生划定研究的流程:资料采集——优缺点汇总——特殊发展模式借鉴——家乡的发展想法。地理教师在引导学生资料收集中,要让学生借助地理学科的研究方式,从家乡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地形等开始收集整理,根据这些自然地理环境,去总结家乡的特点,进而分析家乡适合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学生根据气候和植被特点获得了许多家乡的信息。之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按照教师给的研究流程进行分析,之后根据讨论内容完成研究报告的撰写。学生在这样的实践探索中,感受到了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更加认可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的理念,并且根据自己对家乡的设想,在日常生活中,倡导和实践环保。
         结束语: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是长期的,不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些环保理念和知识就可以的。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的课堂内外,让学生在课堂中形成自己的环保意识,在课堂外实践环保。让学生从小在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里成长,有助于我国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钱融融.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探讨[J]. 华夏地理, 2016, 000(005):63-63.
         [2]闫帅.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7, 000(041):226.
         [3]夏中正.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探索[J]. 教育科学:引文版, 2016(4):00282-002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