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控制技术的应用解析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0年23期   作者:吴新星
[导读] 随着我国大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
        吴新星
        中联合创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我国大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这虽然给城市带来了人才和劳动力,但是也增加了城市住房问题的负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增加住房数量,城市中修建了无数的高楼大厦,而隔震减震控制技术尤为重要。因此,相关设计人员需要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并结合施工地点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科学且合理的建筑设计方案,建立完整的预防体系,从根本上促进工程项目质量与隔震减震控制能力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控制技术;应用
1建筑结构设计在建筑隔振减震控制技术中的作用
首先,在以往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因为建筑结构设计理论和隔振减震控制技术技术较为落后,设计人员很难将抗震结构设计融入整个建筑结构设计中。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建筑结构设计理论也不断得到改善,设计工作者也逐渐发现了建筑结构和隔振减震控制技术间存在的密切联系。此外,建筑结构设计工程是整个项目建设的首要内容之一,该环节设计内容确定后,后期抗震结构设计很难进行大范围改动。应将建筑结构隔振减震控制技术放置于建筑工程设计首位,才可进行更为科学和合理的创新设计,从而更好地发挥隔振减震控制技术性能。其次,在城市以往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其主要的关注点是建筑数量和结构规模。在城市建筑发展区域饱和的状态下,各城市风格及特点也基本相同,很难体现城市区域的特色,所以,现代化城市建设对于建筑施工企业也提出了一定要求,要在城市建筑中更好地融入当代美学的基本特点,促使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初始阶段加强对于艺术性的追求。但是建筑工程外形的设计常会降低整个结构自身外力的承重,对于建筑工程结构抗震性设计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我国建筑工程设计中,不但要融入建筑整体的艺术性和隔振减震控制技术实用性,同时还应保证其整体的美感,确保建筑结构安全性设计水平。再次,建筑结构隔振减震控制技术工作能够更好地提升建筑物体应用寿命,还可确保人们在地震突发状况下生命财产受到保护。我国相关部门在隔振减震控制技术方面投入了大量经费,体现出了国家对于人民的关心呵护,并对维护社会良好制度产生了重要的意义,对当前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因此,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不但加固了建筑结构,还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作用。最后,依据我国建筑学有关专家对于建筑结构抗震性的研究不难发现,整个建筑内部结构性能对于建筑抗震具体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建筑内部能力较高状况下,其整体强度和质量也会发挥更好的承重能力,在发生地质灾害时对于建筑内部结构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而提高人们在建筑室内活动整体的安全性,并降低因为房屋内部出现倒塌对人民群众造成伤害的概率。
2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振减震控制技术控制要点分析
2.1依照隔振减震控制技术标准,规范建筑物的高度与宽度
建筑工程结构自身高度和宽度都与工程结构稳定有关,两者比例一旦失衡就会给建筑工程埋下隐患。因此对于结构隔振减震控制技术稳定性要求极高,应严格要求建筑物体的高度、宽度设计。一般状况下,抗震所涉及的标准,需依照建筑类型进行分类,设计工作者应严格依照相应规范标准进行设计,对高度和宽度设计不符合基本要求的,要及时进行调整,或是采取补救方式,并在建筑特殊部位进行一定的加固,确保工程稳定性符合建筑抗震结构具体设计标准。

此外,相应的抗震结构设计计算工作也需依照有关部门制定的标准进行设计,从而保证有关数据信息符合相关标准。
2.2依据抗震标准,规范平面设计
一般情况下,建筑抗震平面具有一定标准要求,如凹陷口宽度与深度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的结构稳定。工作人员在设计作业中应重点考虑平面规则设计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并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建筑物凹口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或是重新进行隔振减震控制技术,从而保证建筑工程自身的稳定和牢固性。主要的弥补方式有以下几点:选取最佳材料进行缺陷弥补,可选取韧性较好的建材凸显整个顶部部分;建筑构架的合理设计,也可选取韧性好的构架材料进行设计,利于后期数据分析和计算。
2.3设置多道抗震防线,明确设计注意事项
对建筑工程结构体系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完善的结构管理体系一般由很多延性的分体组织体系所组成,而不同的分体组织体系需经过对其延性结构的了解,促使其产生很强的抗震性。经常应用的框架剪力墙建筑结构就是结合了框架和剪力墙延性的拓展而建成的。一旦发生强度大的地震时,就会对部分分体组织体系造成破坏,其余分体组织体系则可构建抗震防线。从内力的分布角度可看出,建筑整体结构主要是利用多道抗震防线抵御来自地震灾害的破坏,以防建筑物出现倒塌现象。此外,分体组织体系之间的主要连接构件,如剪力墙,采取科学的设计可使其能够在遭受地震灾害时发生一定的塑性变形,从而降低地震灾害带来的危害,并有效地保护主体结构。
2.4合理设计建筑纵向布局
在建筑抗震结构设计过程中,要对建筑物纵向的布局进行合理设计,其主要内容为建筑工程结构刚度、质量及高度等方面的设计,也是对建筑结构空间抗震影响能力的分析。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部分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过程中,部分墙体与主体的排布不合理,使得整个纵向的布局过于复杂化,特别是对酒店这类功能性强且复杂的建筑来说,其各楼层之间分布过于混乱,整体的承载能力也比较差,从而给整个工程抗震结构设计带来挑战。所以,设计工作人员在对建筑进行纵向布局设计过程中,应尽量保证剪力墙布置的均匀性,使得其可不间断地沿着纵向布局向建筑底端进行延伸,对建筑工程结构总体质量及刚度等系数进行协调管理,从而可更好地改善发生地震时,所带来的各个楼层之间出现质量不均匀状况所产生的建筑物体扭曲的问题。
2.5依据抗震标准,合理设计建筑结构
建筑工程结构对于整个建筑物稳定性有着一定的影响,而巧妙的结构布局能很好地提升建筑整体结构的安全和稳定性。当前,国内拥有很多抗震建筑类的构型,在以往灾害中也有很显著的优势。但是在建筑结构隔振减震控制技术中除了运用巧妙的建筑结构外,还应高度重视局部结构材料的运用。同时还应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进行合理的评估。一般情况下,建筑主体结构部位应将韧性与强度比较强的建材作为主要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可更好地提高建筑工程整体结构的安全稳定性,从而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另外,部分设计工作者应对局部结构进行合理的加固,如在建筑机构整体设计完工之后,应对其抗震性能进行具体分析和深入的研究,同时还可运用模型对其进行合理的测试,并找到最为薄弱的区域,对其进行合理的加固,从而加强建筑整体结构性能,为建筑工程结构稳定提供一定的保证。
3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建筑行业领域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建筑结构抗震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建筑物整体结构可更好地抵御地震带来的危害。有关设计工作者应将安全性和稳定性作为核心内容和目标,对建筑工程区域周围的地质结构要做好勘察工作,保证其能够满足抗震等级标准,并合理地进行抗震结构的设计,从而提升建筑整体抗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振减震控制技术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4):258.
[2]李金果,李伟建.隔振减震控制技术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水泥,2015(12):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