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基
( 重庆市一目教育培训学校 重庆渝北 401120)
摘要:专注力,指的是一个人专心于某一事物或活动时的心理状态。人们的注意力受影响有多方面因素,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本就涉世未深,生活经验不足,注意力非常容易被其他任何事物所吸引而影响学习。因此小学课程教学不仅是要给学生们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学生专注力的培养,科学课程作为其中之一也不例外,要注意利用教材讲解、实践活动、情境演绎等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专注力,提高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专注力培养
引言
全民生态意识正在悄然觉醒,“禁止捕杀、拒绝食用野生动物”现在成了社会热门话题。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钻研教材内容,深入研究,不断丰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有机渗透生态意识教育,强化学生的“尊重”和“责任”意识,让学生的生态意识进一步提升。根据小学科学课的特点,我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感受-体验-内化”的方法设计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当前小学阶段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不足
虽然新课程理念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但是却仍然存在教学理念贯彻不到位的状况。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阶段教学中仍然较重,在小学阶段科学课堂中存在着教学过程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的情况。学生在小学阶段科学学习当中的兴趣较低的状况严重的阻碍了对于科学教育的进行。
1.2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虽然是主体,但是教师的有效指导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基础。在小学科学小组合作学习中,有些问题是学生无法自主解决的,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深入指导,带领学生解决问题。但是很多教师都忽视了这一点,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不需要教师的介入,任由学生自由发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疑难问题的堆积,会抑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造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之后的学习和发展。另外,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留到分析和汇报学习结果上,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在小组内根本无法进行自主地探究和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没有真正凸显出来。
1.3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在小学阶段科学教学当中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的。在目前的小学阶段科学教学当中存在着教师整体素质较低的情况,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教师对于小学阶段科学的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掌握的不够彻底,这也导致了教师在小学阶段科学教学当中只是进行简单的知识的贯彻,而教学方式不够灵活,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远远不够。
2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学生专注力培养的路径探析
2.1引导学生学会聆听,促进专注力培养
学会聆听是一个学生踏入学堂之后要掌握的第一个技能,充分聆听教师的指令和知识的讲解,才会在后续的学习生涯中最快的掌握自主学习能力,懂得如何更好的自主学习。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即使安静下来也会很快便坐不住,东张西望只是简单的走神表现,有时可能会在课堂上直接玩起小玩具,对老师的讲课内容丝毫听不进去,或者教师提问环节回答混乱,毫无秩序,下课之后更是在教室、走廊乱跑乱撞,完全“放飞自我”。
所以说首先引导学生学会聆听非常重要,要让学生懂得聆听的重要性,从而知道课堂上“我”该怎么做,课下“我”又该如何,老师布置的作业又该怎样完成,这样首先就让学生知道了指令的重要性,明白聆听的意义。例如,科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测试反应快慢”这一课,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设备,向同学们展示相关测试类的视频,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激发,然后组织同学们分组体验,比如在没有干扰的状态下一个同学通过另一个同学的描述完整的画出一个物体,或者在有干扰的状态下准确传达某位同学的动作指令,最终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游戏总结,点出聆听的重要性。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观察学生状态,看一下有没有不认真的学生,在课堂总结的时候将认真听讲的学生和走神的学生作对比,给同学们分析利弊,并鼓励学生积极评价,但不可无序,要一个个的发言。
2.2创设情景,角色教学
小学科学课堂是充满乐趣,具有神秘色彩的课堂。在课堂中,小学生抱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极大的热情去探索、发现各种生活现象。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单一化现象突出,在教师对教材内容比较熟悉的情况下,根据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套个人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然而没有创新的教学方法将会让科学课变得枯燥。创设情境,角色教学则是现在教学的中心线。情景教学是知识获得、理解及应用的文化背景,包含相应的教学活动,学生要学习的知识不但包含于其中,而且应用于其中;不光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同时,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去组织教学,不同的阶段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都有比较大的差异,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必须贴近学生的特点。例如,在《食物到哪里去了》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创设情境,分角色教学。把人体的消化器官变化成角色,让不同的学生来扮演相对应的角色,并且要了解每个器官的特点和功能。如口腔是人体消化道的开始,它有唾液腺,能分泌唾液,促进食物的消化,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依次是食道,其次是胃,小肠,大肠。教师可以把整个的消化系统模拟成一个大工厂,每位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岗位”站位,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学生学习欲望迅速上升,课堂的氛围也急速高涨。
2.3融入实际生活,增强学习体验
学习科学知识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能够有效的将科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而在实践中对于科学知识的运用能够反过来促使学生发现自己在科学学科的学习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使学生能够调整学习状态,促进学习更进一步。在小学阶段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仅仅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观察还不够,还需要教会学生在观察中学会思考,并且还应当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使学生在科学学习中使自己的科学意识得到拓展。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对于学到的科学知识及时的进行亲身探索,这样不仅能够使自己学到的科学知识在头脑中的记忆得到强化,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科学现象的认识,在对科学知识的灵活运用中提升创新意识,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的科学意识提升的目标。例如:以“升华与凝华”这一课为例,教师在传授相关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分析在实际生活中哪些现象属于升华,哪些现象属于凝华,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如何动手做实验模拟升华与凝华,从而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教师一定要做到正确引导。教学过程中创建愉快课堂,精彩情境,以及适当的实践活动,都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充分集中注意力,从而促进对其专注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任达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249.
[2]孟海玲.小学科学课堂引入微课策略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2):64.
[3]黎四清.在小学科学课教学活动中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0):142.
[4]徐金青.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策略探微[J].华夏教师,2019(24):38.
[5]李进国.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探究[J].农家参谋,2019(14):267.
作者简介:李全基(1981—),男,汉族,重庆市渝北区人,中国地质大学 学士, 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专注提高训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