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课堂导入与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启示--以阅读课为例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2期   作者:刘文静
[导读] 课堂导入也称课前活动,作为课堂进程的一环,是连接整个课堂的重要步骤
        刘文静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课堂导入也称课前活动,作为课堂进程的一环,是连接整个课堂的重要步骤。我国《2017年高中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思维品质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即高中阶段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因此如何有效进行课堂导入,使课堂更加真实活跃与有意义变得尤其重要。本文介绍了如今高中英语阅读课堂导入的现状,并提出相应启示与建议。
         关键词:课堂导入;英语阅读;思辨能力
        
一.引言
        Russell (1930)认为:所有的学科都应始于启发。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独有的内涵与教授特征,因此每一个新知都需要受教育者在启发中习得。(Turmey, C, 1975)在英语学科中阐明课堂导入是英语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有助于学生提高注意力与增强好奇心。因此,导入内容应紧贴课堂内容,并且是教师用心挑选与匹配的内容(程晓堂,谢诗语,2020)。美国《德尔菲1990年报告》指出:思辨能力是一种有目的与依据的并不断调节的判断能力。因此,高中英语课堂导入环节的恰当安排可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
        随着我国课堂质量的提升与学生参与度的增加,课堂导入的形式变得多种多样,如复习导入法、直观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等,给课堂增加了乐趣,也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意义与动力。高中阅读课作为给学生提供最直接与丰富的知识载体,是学生有效输出的重要前提。然而如今课堂导入手段虽然丰富多彩,然而导入信息的准确性、相关性、逻辑性等问题频繁出现,让学生常常一头雾水或者容易分心。
二.案例分析与建议
教材分析:
        以人教版高一:Unit 3 Travel Journal的阅读语篇为例,该语篇以描述旅游日记为主要内容,展示了作者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旅行见闻。
学生分析:
        高一(3)班共48个学生,男女生人数基本持衡。该班学生英语基础中等偏上,考试平均分与各类英语比赛能班级排前。学生积极活跃,善于问问题与讨论。
教学目标:
        本节阅读课以介绍文中主人公的柬埔寨之旅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与区域文化。
        1.指引学生学习旅游相关的单词、短语与句型。
        2.引导学生真实了解异域风土人情,并学会恰当地描述自己的旅途感受。
        3.激发学生对外界的求知渴望,鼓励学生主动认识与积极开拓不同国家的文化认知,并自信介绍我国文化。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交互教学法
(1)教学过程(节选):
1.课堂导入
   教师在跟学生问好后展示一张自己的旅游自拍:
T: --Class, who is she?
S: --You! ...Is you!...She is you!
T:--Is she beautiful or not?
T:--Yes, she is. .. Very beautiful...
T:--Do you want to go to this place?
T:--Yes.
T:--No.
T:--.....
        在此对话中,教师的前两个问题就课堂内容来讲意义不大。教师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却把内容重点转移到人物而非建筑,颠倒预设主体,不利于学生有理地猜测、与展开遐想的空间。同时,学生对教师的好奇导致观察一张图片的重心从教师背后的建筑转移到教师本身上,学生一直不停夸教师漂亮,造成课堂一阵躁乱。到教师提出第三个问题时,学生才了解老师可能想讲述旅游相关的事情,这让本来时间分配较短的课前导入显得导入过于突兀与延迟。


        在此,笔者就以上阅读课的课堂导入参照真实案例,提出以下改进(学生、课本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与以上一致。
(2)教学过程(节选):
1.课堂导入
教师在播放一个关于哥伦布航海在发现新大陆途中写观察日记的短视频后提问学生:
T: --Class, do you know him?
S: --哥伦布?
S: --Combus?
Then teacher wrote down the name Columbus on the board and teach the pronunciation of it.
T:--What was he doing?
S:--Writing diary!
S: --On the sea!
S:--Driving the boat!
S:--To America!
T:--What did he write in his diary?
S:--Map!
S:--Feelings...
S:--Different places...
T:--If you are Columbus, what will you write in your travel diary?
S:--I want to write...
S:--I want to write...
S:--I want to write..
        在此对话中,教师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感知15世纪欧洲航海家们探险之旅的情况,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与人文精神都能被深刻感知到。此阶段的学生有一定外国历史基础,因此在回答第一个问题(除发音与拼写名字外)较为轻松。同时,在第二个问题中,教师直接锁定主人公与主题为探险家正在写在途日记,引导学生直接关注本课是与旅行、历史、探险、写旅行日记相关的内容。再者,教师继续追问哥伦布日记的具体内容,有利于过渡到本课的阅读本文,同样是一个旅行者的旅行日记。总体来讲,教师首先提出一个假设该如何写一个旅行日记,就便于带着学生通过学习别人的旅行日记来对照自己该如何构思。
        在此,笔者就课前导入的技巧与方法提供以下建议:
        1.树立学生中心观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参与对教师课程的进行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动态,并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习得水平、学习需求与兴趣习惯、情态等进行分析与设计课程,让学生接纳与喜欢课堂。
        2.创建“有意思”的课堂
        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教师在有限的40分钟给学生输入知识与技能的方法与氛围就尤为重要。混合式教学法,教师语态的变化,导入的内容的意义与趣味性,导入方式的新奇性与多变性,贴近学生现实等都是足以让课堂变得有趣的尝试。
        3.灵活与及时调整课堂导入内容
        教学目标是一定的,然而课堂是“活”的,因此教师应及时关注课堂动态,灵活调整导入内容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与需求。让学生的未知与已知的差距适当,才足以协助学生搭建“支架”来完成任务。
三、总结
        教师说的每句话、每个动作都可能成为学生观察的重点,因此教师应积极关注高中生对英语课堂导入的反馈并进行调整,并积极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谢诗语. 英语课堂导入之内容选择 [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20(Z3):3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7年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Russell, J. The student's Working-Load [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930(2), 85-90.
[4]Turney, C. e tal. Sydney Micro Skills[M]. Sydney: Australia Sydney University Press, 1975.
作者简介:刘文静(1993--),女,汉族,四川省德阳市人,硕士,英语教学方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