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为舟 以“学”为桨 ——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策略的思考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2期   作者:李维亮
[导读] 起自世纪之交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如今已经走过近20年的历程。
        李维亮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九中学,天津,300270
        起自世纪之交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如今已经走过近20年的历程。近年来,课程改革逐渐步入内涵式发展阶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所以,课程改革,与其说是“转变观念”,不如说是“回归本位”。而课程改革的关键在课堂,课堂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的问题性思维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精心设问、细心思问、耐心释问,将为课程改革内涵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追根溯源,精心设问
        关于“问题教学”,古今中外都有所提及。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他倡导“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代教育家张载曾说:“学则须疑”。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近代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将问题教学更加程序化和模式化。将问题教学进一步发展的是苏联的马赫穆托夫,他提倡将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基本过程,采用教师带领学生解决问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或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等不同方式,使课堂教学的目的性更强。问题教学也是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生动体现。而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一批批教育者也在进行着不断地探索,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东庐中学“讲学稿,讲学合一”课堂教学模式,再到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昌乐二中“271教学模式”,都无不体现着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特别提出: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着力解决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再次强调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为了提供更加适合每位学生发展的教育,我们努力书写问题导学初中物理篇章,推动以“问”导“学”生动实践。追根溯源,不仅仅要求我们寻找理论支撑,更要立足于本地区、本学校、本学科的现实情况,挖掘物理知识的本质,追“原理”之根,溯“规律”之源,将其融入到课堂问题中,深化对物理学科核心知识的理解,精心设置课堂问题。
        学习“功率”时,设置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1:运动时间相同时,如何比较运动快慢?
        问题2:做功时间相同时,如何比较做功快慢?
        问题3:运动路程相同时,如何比较运动快慢?
        问题4:做功多少相同时,如何比较做功快慢?
        问题5: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时,如何比较运动快慢?
        问题6:做功时间和做功多少都不相同时,如何比较做功快慢?
        以上几个问题的设置,潜移默化将类比迁移思想融入教学中,也正是因为问题的设置,学生对功率概念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设置以下教学过程:
        师:如果你在水平路面骑自行车时,不再蹬脚踏板,自行车会怎样?
        生:会慢慢停下来。
        师:那么,自行车停下来是不是因为没有力来维持它的运动呢?
        生:是。
        师:那你们能分析一下自行车的受力情况吗?
        生:重力、支持力、摩擦力。
        师: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如果自行车不受摩擦力呢?
        生:自行车可能不会停下来。
        师:说明自行车停下来不是因为没有蹬脚踏板,而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停下来不是因为缺少蹬脚踏板的力,而是因为摩擦力的存在。从而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极深研几,细心思问
        教师深度研磨课堂教学内容,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物理学科核心知识的理解,是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再次认识,对知识与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再次探索。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的课堂问题,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完整性,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不断思考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不断生成学习方法。学生细心思问,必将有助于聚焦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关键和难点问题,必将注重课堂教学关键问题的研究与解决。课堂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在根据学生不断变化和增长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解题策略为重点,通过问题的抛出,获得学生深度的思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价值的课堂问题,让课堂教学“营养”均衡,“养分”丰富,这样的课堂内容是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思考过程是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好机会。学生理性思考课堂问题,联系生活实际与已有知识基础,通过多种方法探索问题解决路径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地将知识建构起来的过程。
        学习压强与沸点的关系时,借助实验观察现象。用烧瓶装适量水,加热至沸腾。停止加热后,水停止沸腾,将其倒置,往烧瓶表面浇冷水,发现烧瓶内水再次沸腾,这时不要急于告知学生瓶内气压变低,导致水的沸点降低。而是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通过在橡胶塞处增加一个导管,松开导管的夹子,有大量带有颜色的液体涌进烧瓶内,让学生自己说出瓶内气压变低导致水的沸点降低这一结论。
        
        
        
       
        
        压强和浮力的综合是初中物理的难点和重点。学生针对这部分的理解往往存在很大问题。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仔细思考问题,挖掘物理问题的深奥隐微之处。
        
   
        三、学以致用,耐心释问
        借力教师丰富的问题设置背景、学生多样的问题思考和解决能力,用物理问题引领课堂教学,启动师“导”和生“学”的双核动力。学生在课堂中的身份不再是“参观者”,而是“参与者”。学习效果的体现也不再单单是成绩,更多的是能力。最为根本的是,我们的教育是基于学科的教育,是面向“一个完整的人”的教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期通过“问题”,引领学生逐渐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学习压强知识后,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书包背带为什么做得很宽,铁轨下面为什么铺了这么多枕木,卧在沙发上为什么很舒服,图钉尖为什么做得很尖……这些问题都可以从物理知识学习后迎刃而解。从而达到以问题带动知识学习,以知识学习又促进解决问题的良性局面。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我们的目标不在于学生能够给出正确的答案,而在于答案的产生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问题导学,就是指通过问题提出、问题解决为主要线索,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知识,逐渐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具有内生动力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加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加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提供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物理教学。正是基于“提供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为背景的“问题导学”这一论题,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努力提供适合每个孩子发展的教育,就是为“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添砖加瓦。其实,从习近平总书记到陈宝生部长,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到政府工作报告,从国家到地方,都把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放在教育改革事业的首位来抓,这正与“问题导学”的初衷不谋而合。今后,将继续以“问”为舟,以“学”为桨,在教学这片汪洋中破浪前行,继续为“提供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不懈努力,书写好初中物理人的奋进之笔。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