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发艳
义龙新区万屯镇围山湖中心学校
摘要:小学是学生进入学习生涯的起步阶段,小学科学课程对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由很大帮助。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知识简单的将科学知识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更没有进行实验教学,导致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也无法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对此教师要注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运用各种素材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也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趣味实验;小学课堂;科学课堂
小学科学中涉及的知识很多,涵盖了方方面面的内容,对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由很大帮助。 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知识简单的将科学知识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更没有进行实验教学,导致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也无法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对此教师要注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 运用各种素材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也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 提出趣味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近年来小学教育中非常注重生活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而科学这门学科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教师要具备这种观念,从实际教学内容出发,将生活中的趣味问题挖掘出来,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实验探究。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极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趣味性实验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工具,使学生对新的科学知识有更加强烈的求知欲,在科学知识与趣味实验的共同作用下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合理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丰富实验内容。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学习,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声音的传播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将一个盛满水的玻璃杯与筷子准备好,用筷子敲击玻璃杯后,可以观察到水上有波纹,且出现了清脆的声音。教师要据此提问:“发生声音的原因是什么呢?”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时间思考问题,用耳朵紧贴桌面听笔与纸面摩擦声等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演示下轻松掌握声音传播的原理。这样学生既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培养了其认真观察科学现象的能力。
2 融入生活素材,强调学以致用
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新鲜事物上表现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特征,通过幽默的语言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趣味科学实验教学顺利进行。因为科学知识通常和实际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所以教师在开展趣味科学实验教学活动时,将生活化元素融入其中,将实验教学与生活加强联系,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能够在实际中有效应用。如在“果实与种子”教学中,提前将各种水果与种子准备好,由学生观察与辨认,将种子和果实一一对应好,只要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教师可以对果实进行解剖。这样学生能够意识到自身错误,防止发生这些错误。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和生活的联系,生活观察意识得到了增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确保教学效率实现提升。
3 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在以往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就算开展实验教学活动,也是简单的对实验进行演示,学生注意力难以放在课堂上,也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
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要采取趣味实验教学方法,让科学课堂内容更加丰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如在“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中,教师就么形状形状最稳定为主题,让学生思考:“地震时为什么有些房子会屹立不倒,有些房子却一震就倒?”之后将木板、木棍等道具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做实验进行验证。学生通过大量的尝试以后,能够得出三角形物体具备最强的稳定性。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思考:“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会运用到三角形稳定性原理?”学生先自己思考,也可以与同学交流,并逐步得出用于对不稳定物体的加固。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举例说明,比一比谁列举的最多。通过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自主设计和操作实验的快乐,也有效掌握了知识,并懂得了科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4 课外延伸实验,培养探究习惯
小学科学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时间中,还要开展课外延伸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验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对课堂学习成果进行巩固。小学科学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多的鼓励与指引,让他们在课后自己做实验,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未知事物,并提出自己的质疑,实现科学素养的提升。当然对课外实验来说不能太难,教师应该选择较为简单、操作容易、选材方便、安全性能好和可以独自完成的实验,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有紧密的联系。如在教“种子发芽实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等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家中播种各种植物,如花卉、蔬菜等,并每天注意种子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在种子发芽、成苗、开花、结果、收获和凋零等过程中,学生都要仔细观察并认真进行记录。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展示实验记录与种植成果,并相互之间做出比较,给予部分学生一定奖励,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这种趣味科学实验下,学生既牢固掌握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5 立足于教材,设计趣味家庭实验
小学阶段科学课程内容较为抽象,教师的教学停留在对理论的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因此,教师从教材内容出发,进行改进和创新,依据教材内容设计趣味家庭实验,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理解抽象难懂的知识。以“植物的生长”为例,在科学教学之前,学生对植物的认识仅存在于生活中。据此,教师可以将实验场所转移到家庭环境,为学生提供绿豆与大蒜两个种植方案,要求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可以用拍照片的方式实时记录。教师跟进学生的实验情况,要求学生将实验过程与记录数据展示出来。在学生动手实验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科学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较难的科学知识,并将理论与动手实验的成果结合到一起,充分感受到科学实验的乐趣。
6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趣味实验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分析,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科学教学也有了很多新的要求,教师应该在教学观念上予以创新,结合小学生学习规律与个性特点,在课堂上适时引入趣味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也保证了小学科学教学水平的提升,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打牢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时祥.小学科学趣味实验活动教学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5):40+93.
[2]沈洋.小学科学趣味实验微教学建模的设计与实践[J].浙江教育科学,2017(05):33-36.
[3]卢霖,梁芳.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趣味物理实验[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46(0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