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2期   作者:郝好
[导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也是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的关键途径
        郝好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绥德中学    718000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也是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的关键途径。本文以初中数学为例,详细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期为研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关人员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教学情境;主观能动性


一、在初中数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数学新课改提出应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数学学科更具严密性及逻辑性。如果老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都没有创新,那么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快速、更高效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也与时代发展特征相契合。只有具备了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今后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在初中数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1.数学老师应具备创新意识
        要想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老师应该以身作则,只有自身先拥有创新意识,才有可能设计出多元化的教学方案。具有创新思想的老师不会固守成规地一直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是会结合学生学情和教学内容来合理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情境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由此通过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有声有色、活泼立体的课堂中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点到圆的距离》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先通过提问来吸引学生:“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大家通常怎么形容?怎么计算?”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线段,直接量出来。”由此,老师继续问:“点到线的距离怎么计算呢?”学生通过思考,并结合之前所学知识,一定会想到“垂线段”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引导学生思考:“点到圆的距离怎么计算呢?”这下学生可能会疑惑不解,因为作为圆的一部分,圆周上的任何一点都可以与点相连,成为“点到圆的距离”。这时,老师就应该适当地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了,“线段最短,我们能否找出圆周上哪个点到圆的距离最短呢?”在此问题下,有的学生会拿出尺子去量,而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会大胆地去寻找显性的点,例如圆点,通过圆点与题目中的点相连,学生会快速发现点到圆最近的距离,即点到圆的距离=圆点与点的连线-圆半径。
        该堂课的内容属于对未知的探索,学生在各种尝试中去挖掘出解决问题的新角度,由此循序渐进地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
2.通过情境创设发展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的形象高大而严肃,在滔滔不绝的讲解中,学生被强行输入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在师生双方都不愿意互动的环境下,一堂课程显得乏味而沉闷。现代教育思想提出,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应被放在教学目标的首要位置,老师应扮演教学中的辅助者,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和发现学科知识,进而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探究,最终学会和理解知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得到充分发挥。
        例如在教学《内接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时,总会有学生对“内接”、“外接”的概念混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直接拿来若干个一次性纸盘发给学生,让学生试着在原盘上画出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三角形的三个点必须落在圆盘的边上。这样一来,有趣的画画情境便创设出来了。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在圆盘上画出各种各样的三角形,在反复尝试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如果三角形画得过大,超出了圆盘范围,拿起圆盘时,便构不成内接三角形,而只有根据老师的要求,将三个点落在圆盘上,才能画出各种内接三角形;反之,有的学生画的三角形过小,虽然也是三角形,但是没有遵循老师的“三个点必须落在圆盘的边上”的要求。由此,各种尝试以后,学生会充分理解“内接三角形”的概念。在尝试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意识地将某一条线经过圆心,这样尝试之后,便会发现和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由此可见,情境式教学模式是吸引学生大胆尝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策略。
3.在解题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有些学生对“创新”的理解比较片面,在解题过程中,他们认为省略解题步骤就是创新的表现。而创新的解题方法是在通过一目了然的解题步骤展示简洁明了的思维方式,这不是省略解题步骤所能表现出来的。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老师可以在解题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罗列出各种解法,在对比各种解法时,分析每一种解法的思路,并结合题目所需进行简化和调整,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内容时,老师会出这样一题:奇数×连续奇数=323,奇数和连续奇数分别为多少?通常,学生会设奇数为x,连续奇数则为(x+2),由此可以得到x(x+2)=323,进而通过十字分解法得到答案。也有同学可能会想到另外一种解法,他们以“两奇数之差”为切入点,设连续奇数为x,那么会得到x-323/x=2的方程式。这两种解法都相对普通,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第三种解法,是否可以假设x为任意的一个整数呢?那么题中的奇数则为2x-1,连续奇数为2x+1,从而得到(2x-1)(2x-1)=323的方程式。不难看出,同一道题目可能有多种解答方法,大部分学生会按照常规的方法进行解题,而如果老师稍加点拨,让学生转变思路,可能就会发现更多的解法,这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4.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反思“创新历程”
        初中生学习压力相对较大,长期在高压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很容易出现记忆混乱、健忘等情况。为此,老师可以根据学情来定期或不定期地引导学生来总结和反思某一阶段的“创新历程”,让学生在回顾、复习、巩固、总结的过程中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后期再遇到类似问题时便能通过追溯总结的方式来快速找到解决办法,也为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模式打下基础。
        虽然数学是基础性课程,但因为其内容包含了很多方面,所以其也具有一定的开发性。开发性就意味着创新性,唯有正确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想及能力,才能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走弯路”。在复习课和练习课中,老师通常会总结解题技巧,也会将题目归类进行总结和回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想意识下,老师不妨也引导学生将创新的思路及解法进行汇总、归类,形成“创新解题本”。在后续的复习中,学生经常打开“创新解题本”,在多次回顾和推敲创新途径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找出更高效的解题方法,也会使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三、结论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是日积月累的过程,老师不能抱有一蹴而就的想法,而应结合学生学习实情及教学需求,针对性地采取培养学生创新思想的策略。让学生在有趣的教学情境中充分激发主观能动性,在探索各种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在及时总结、巩固“创新历程”时得到新的感悟与启发。由此循序渐进、持续不断地引导学生探索、思考、总结,最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敏.猜想,探究,实践——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安徽教育科研,2020(10).
[2]廖春芽.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20,000(001):144.
[3]潘建军.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2):59-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