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凡凯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省南京市 210046
摘要:好莱坞经典电影《教父1》改编自美国作家马里奥·普佐的同名小说,由美国著名导演科波拉执导。自1972年上映以来,至今熠熠不衰。更被誉为黑帮电影的史诗。从电影本身来看,其剧情,导演,摄影,灯光,音乐等都可称为后来黑帮片的典范。一些镜头的视听语言更称得上是经典中的经典。
关键词:《教父》;黑帮片;视听语言
美国好莱坞经典电影《教父1》改编自同名小说《教父》,主要以美国意大利裔“黑手党”柯里昂家族的老教父唐·维托·柯里昂在家族危急时刻,三儿子麦克挺身而出救家族于水火之中,成为第二代教父的故事。“黑手党”是发家于意大利,成名于美国的黑帮犯罪组织,在历史上可谓是臭名昭著。而与“黑手党”相关的文化、游戏产品更是不胜枚举。同时,也成为了美国新好莱坞时期的“爆款”题材,同样黑帮片也成为了类型电影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父》就是新好莱坞时期的代表作品,是“流畅剪辑和黑帮片的代表作”。导演科波拉在整部电影当中没有将犯罪、欺压这类人们一贯认为的黑帮组织的行为作为影片的重点。
相反,导演通过展现老教父维托·柯里昂生意事业之外,有关家庭、亲人的故事细节来让观众们看到穷凶极恶的黑帮组织人性温柔的一面,告诉观众黑帮家族背后“家庭”“责任”同样是黑手党的要义。影片通过家庭亲人与犯罪生意之间的矛盾冲突,增强了整部影片的戏剧性。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中阴暗的一面。以“家”为内核,也让整部影片更加的丰满,富有人性。“《教父》通过生动的故事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起所有的政治家,政论家和一切新闻报道和起来所揭示的还要多。”
既然作为黑帮片的史诗,导演科波拉在整部影片中所运用的镜头语言可谓是恰到好处,堪称完美。后来的许许多多包括香港经典黑帮片在内,几乎很少能够再看到像《教父》这样的光影镜头运用,这样的流畅剪辑手法,这样的声音画面处理。整部影片的视听语言极富意大利南海岸的风情华丽,即便是权势、枪杀、背叛、离别、苦痛,在摄影师的镜头下,都一一被导演编剧构建出一部黑社会的人性史诗。因此,这部作品在后来的几十年时间内,仍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影片里面很多镜头,也被后来许许多多的影片拿来致敬学习。从中选取几个极具特点和代表性的镜头,来分析一下其视听语言的奥妙。
一、开场
在小说原著中有这么一句话,巨大财富的背后,都隐藏着罪恶。血腥、暴力、夺权、说一不二、叱咤风云。这是小说扉页的一句话,原话是巴尔扎克所说。而电影的开场,就将财富背后的东西表现出来了。“I believe in America.”这是电影开场的第一句话,画面完全的黑色,“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给观众无限的猜想。整部影片总时长近三个小时,在这三个小时里,几乎每一帧画面,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表情都为接下来所要发生的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影片的开场,是整部影片交代人物数量最多的一部分,包括整个柯里昂家族以及与家族生意有关的一些人。这一部分的主线情节是老教父的女儿大婚,在这场极其盛大的宴会上,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而教父阴暗的房间和花园中的歌舞升平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比。故事就这么开始了。
第一场戏,殡仪馆老板邦纳塞拉和老教父的对手戏,其中包括一段长达三分多钟的长镜头,堪称经典。观众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来自邦纳塞拉的诉苦;紧接着画面出现,一个人物面部特写,呈现的是一个愁容满面的殡仪馆老板。随后,镜头十分缓慢的向后拉远,随着邦纳塞拉的讲述,他在画面中的比例渐渐缩小;紧接着,画面左侧出现了一个黑影,这是教父的背影。画面中的背影虽然只是在肩部以上,但是位于近景。画面右侧远景的邦纳塞拉却显得尤为渺小。
接着一个小小的摆手动作,为邦纳塞拉递上一杯酒。影片开始到现在四分钟的时间,主角老教父维托柯里昂一句话没有说,仅仅只是一个背影,一个小小的摆手动作。观众没有看到老教父的面部表情,却仅是通过这一个拉镜头,让观众非常明显的感觉到教父的威严和气场上的压迫性。这个长镜头从邦纳塞拉的面部特写一直向后拉,再摇到教父身体的侧后方。这一整个主观镜头,把邦纳塞拉一直放在画面较为中心的位置,让观众明白这一切都是在教父的注视之下,用教父的主观视角来控制这一切。接着一个反打镜头,老教父特写出现,面露威严,“That I cannot do.”明确自己的态度,之后一个全景镜头,让观众看到了整个房间的人物和屋内摆设,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了整个屋内人物位置关系。
教父毋庸置疑的位于整个画面近乎中心的位置,同时我们还能看到房间内除了邦纳塞拉之外还有两个人,在一旁站着喝酒的是教父的长子桑尼;在一旁沙发上坐着的则是教父的养子、军师——黑根。这个地方很有意思,能够在教父身边,旁听教父与人商谈的定是教父身边最得力的人。而桑尼和黑根两个人的姿态隐隐约约为后面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一点伏笔。角色的出场必定有它的道理。看到桑尼作为长子,按照长幼有序,桑尼应该是最有可能继承家族事业的人,可是看他的姿态却是自由且有一点随意的,而黑根则在沙发上正坐着。简简单单的一个场面调度为后面二人不同的命运埋下伏笔。
紧接着是一组正反镜头,进一步向观众介绍人物之间的位置及身份关系。这样一组镜头组合在现在看来是非常常见的,而在当时新好莱坞时期,如此的蒙太奇可以说令人耳目一新。
“《教父》的基本色调是一种略带透明的黑色, 光总是从阴影的背面穿过, 使整个画面带着一种阴郁而神圣的情绪, 而这种情绪始终是在和代表另一种情绪的明快的白亮色调的交叉推进中被愈加彰显出来的。”从老教父维托·柯里昂第一次出场开始,整个画面都是一种昏黑的压抑,但仍有微弱的偏黄的白色亮光从窗户中透进来,正好形成了教父身形的轮廓,而教父的黑色礼服也几乎要和背景相融。另外,人物头上的白色顶光打在演员脸上,将眼眶下造成阴影。人们都知道,通过眼睛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内心,而这种顶光处理,恰好让观众看不清老教父的眼神,更加加深了人物内心的复杂。这样处理也限制了演员的表情动作,反而将老教父的阴狠毒辣得以最大化的释放。让观众立马感受到人物的特点。
“而镜头切换到屋子外, 则是一场被明亮的色调所浸润的盛大婚宴, 它仿佛要刻意描淡之前的色调, 仿佛要人们去淡忘那个小屋之内的故事, 并试图去展现在伟大的教父庇荫之下的孩子们的幸福生活”。如此光影的对比变化,无疑是将教父这个巨大矛盾体入木三分。
二、枪杀
“影片始终吸引人的一点,正是它集中表现了生与死的搏斗。”“全片都处于阴谋和仇杀这个主题当中。”有很多经典的枪杀镜头表现了黑帮电影的“暴力美学”特征,现举三例进行分析。
1、桑尼被杀
作为整部电影中第一次也是最血腥的枪杀场面,桑尼遇刺的片段称得上是极具暴力性,悲剧性。前面提到桑尼在开场时的一个自由散漫的状态,可以看出这个角色并不像其父亲那样冷静且稳重。在电影中多次表现出桑尼做事急躁易怒不考虑后果的缺点,为后面桑尼的惨死埋足了伏笔。
妹妹受到丈夫卡洛的虐打后向家里打去了电话,桑尼听到电话那头孩子和妹妹的哭声得知了事情的缘由,顿时怒上心头,冲出房门驾车去妹妹家。
一路焦躁的桑尼来到了一个破旧的收费站,此时暴躁的他不断地鸣笛,整个场景开始变得嘈杂,甚至会让观众产生不适。这些细节的设置完完全全是为了接下来桑尼的悲剧做铺垫。同时外部镜头让观众看到桑尼所处的整个环境是空旷的,这不仅会让观众产生联想。一阵静止过后数不尽的子弹穿过桑尼的身体,桑尼妄图下车,但身体早已被打成了蜂窝。而后杀手又不断地来羞辱桑尼的尸体。整个枪杀过程时间很短,但场面的真实感血腥感对观众造成的视觉听觉上的冲击却是十分强烈的。此场景还“是导演科波拉向著名的60年代好莱坞警匪片《邦尼和克莱德》的致敬”,光天化日之下在空旷的路上进行惨烈的收费站杀人的经典犯罪片桥段。这一段镜头采用越轴,完全交代了桑尼的弱势以及杀手的位置状态,使得整个过程真实且饱满,大量的快速剪辑也让“暴力性”大大增强。
2、麦克酒吧报仇
在整部电影进行到一半的时候,麦克在餐厅杀死了家族的仇人,自此麦克的人生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同时也意味着麦克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美国梦”,真正开始着手家族事业,也预示着教父二代目的诞生。
麦克向仇家谎称去上厕所,实则去厕所找克莱门扎事先藏好的手枪。这个时候导演运用了交叉蒙太奇,向观众展示餐厅仇家的状态和麦克找枪的状态。同时背景音响起了列车急速行驶的声音,让整个情节变得急促,使观众情绪变得更加紧张。由于麦克此前并不是像家中兄弟那样参与犯罪事业的人,因而这段情节导演尤为重视。当麦克拿到枪会到餐桌的时候,导演采用推镜头的方法,使观众看到麦克的面部特写,这个主观镜头的使用,让观众更容易产生代入感,去体会麦克的状态。同时,导演在这时巧妙地将背景音中列车行驶的声音、餐厅中餐具碰撞的声音放大,产生刺耳的压迫感。愈发突出了麦克惶恐紧张压抑等复杂的心理状态。而且这一段与其他电影中的枪杀不同,导演没有让麦克举枪对准仇家后停顿,降低了观众的期待;反而是通过不断地对麦克神态动作的刻画,将杀人过程无限放大。爆头,大量的血雾,暴力且残忍的主观视角让原本紧张的情绪在一瞬间释放,造成意识上的情绪快感!同样,在厕所抽水桶中藏武器的桥段,在后来香港警匪片、黑帮片中被大量运用。成为枪杀情节中的经典。
3、处理叛徒
前两个场景可以说是黑帮片中较为常见的血腥、惨烈、暴力美学,那么影片中克莱门扎解决出卖老教父的叛徒保利的那组镜头则是极致自然之美下的生命终结。前文中提到整部影片都有一种意式浪漫风情,不像前两组镜头那么紧张恐怖压抑,在处理保利的时候,导演采用了一个固定镜头,且拍摄一个大远景,,突出整个周围的环境。在画面左上角还屹立着自由女神像。抛弃了主观镜头,导演通过大远景的固定镜头让观众处于一个远看的旁观者的位置。整个杀人过程显得十分渺小,仿佛画面中的所有物体都静止了一般,在郊外的麦田里,姣好的天气,油画般的场景。画面中人物的存在被大幅度弱化,微弱的枪声响起,整个画面变得十分凄凉,镜头再次切到大远景,优美的背景音乐响起,仿佛刚才的一瞬间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让观众有一种恍惚的错觉,刚刚到底有没有枪声?
大全景的固定镜头,声画对立的使用,让观众产生一种间离情绪,同时又仿佛置身于其中。轻柔的音乐配上保利惨死的尸体,甚是有种强烈的感官刺激。但随后克莱门扎和杀手的对话,把枪丢下,拿上卷饼。有让人觉得这是一幅每秒和谐的画面,让人很难产生不适感。同时,景深之外的自由女神像和看似和谐美好的画面,又是对当时美国社会的强烈讽刺。
三、以父之名
作为整部影片的高潮,电影史上最精彩的“名场面”。柯里昂家族的新生儿的洗礼仪式成为二代教父诞生的重要节点。麦克在妹妹的孩子洗礼仪式的当天,操纵克莱门扎进行血洗纽约其余黑帮头目的暗杀行动。平行蒙太奇的剪辑手法,是促成这段镜头成为高潮经典的原因。一边,麦克在教堂参加家族的新生儿接受神父的洗礼,与此同时的另一边,二代教父上位的绊脚石被逐一清洗。此处导演将受洗礼过程与暗杀过程平行剪辑在一起,整个过程伴随着神父的祷词和悠扬的神曲。神父问麦克:你相信神造世界吗?你相信耶稣是唯一的神子吗?你相信圣灵和教会吗?麦克回答:I do.
紧接着画面从圣洁的教堂,天真的婴儿切换到冰冷的枪械,穷凶极恶的杀手,一场血雨腥风的大屠杀就此展开。此刻,神父的声音,神曲的风琴,婴儿的啼哭,子弹的爆炸声,紧密的脚步混杂在一起,造成听觉、视觉的极大反差和冲击。党神父又问麦克:你弃绝撒旦吗?包括他的所有行为,包括他的所有虚伪。麦克一一回答,我弃绝。此时画面不断穿插着其余黑帮首领被杀害的镜头。直到问道麦克,你愿意受洗吗?麦克回答,我愿意。画面随即切换到各个黑帮首领惨死的画面。画面充斥着圣洁与黑暗,死亡和新生。洗礼仪式结束,麦克也真正成为了柯里昂家族的二代教父。导演安排洗礼这一段平行蒙太奇,除了表现强烈的对比色彩之外。新生轮回的意味更加明显,新生儿的诞生,新一代教父的诞生,二者在冥冥之中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一个从小企图追求“美国梦”的意大利黑手党后代,终究是逃不过来自家庭的召唤,也终究梦碎,成为杀人如麻的黑帮教父。而接受洗礼的新生儿,在枪声血海中注定逃不过命运的安排。三代人的命运早就被这个家庭牵在了一起,莫要躲,躲不过。
至此,电影全片可以说走向了结尾,老教父在天伦之乐中离开了人世,走时很快乐,却带着家族的遗憾。二代教父在家庭的迫使之下,无奈也走上了这条不归路。但是导演却用一个细节诠释了整个影片的悲剧性。
在影片的结尾部分,麦克欺骗自己的妻子,告诉她自己不会做坏事,而后带着人走进了房间,用一扇厚厚的门将妻子关在了门外。也把家庭关在了门外。麦克终究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他最终还是变了,变得越走越远,再也回不来了。妻子与自己从一开始就是两个世界的人,最终两个人之间依旧关上了这扇厚重的门。
导演通过妻子的主观镜头,看到麦克把房门关上议事。非常隐晦的传达了二代教父的悲剧性,也同时为电影的第二部作了铺垫。
四、总结
《教父》作为黑帮电影、犯罪电影的史诗级作品,其剧情设置,演员水准,导演水平都是标杆级。而影片中经典的视听语言以我的只言片语无法述其一二,更不必说其中的无数镜头都成为后来美国、日本、香港等黑帮电影、犯罪电影的“教科书”。自《教父》起,黑手党为背景的各类影片也逐渐成为了美国好莱坞影片的重要类型。纵观整部作品,从导演对于原著的改编,蒙太奇的运用,光影的选择使用还有声音、音效的变换,无不彰显导演风格的华丽。相比较现在流行的香港黑帮电影,《教父》更像是一种时代的叙读,一种情感的彰显;同样也是一个传奇家族的光辉历史。同样的,这部影片也书写了一个意大利家族在美国大陆上的变迁史。
参考文献
[1]陆路,张建平.美国电影《教父》经典镜头的视听语言读解[J].电影评介,2009(05):42-44.
[2] 教父[M]. 译林出版社 , (美)马里奥·普佐著, 1997
[3]曹毅梅.《教父》——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J].电影文学,2009(03):101-103.
[4]曹毅梅.《教父》——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J].电影文学,2009(03):101-103.
[5]罗·约翰逊,陈梅.科波拉和他的《教父》[J].电影艺术译丛,1980(02):144-150.
[6] 陆路,张建平.美国电影《教父》经典镜头的视听语言读解[J].电影评介,2009(05):42-44.
[7]陆路,张建平.美国电影《教父》经典镜头的视听语言读解[J].电影评介,2009(05):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