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校园欺凌之预防与辅导措施探析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2期   作者:李彩蕾
[导读] 面对日益频发的校园欺凌事件,不但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李彩蕾
        邢台市马路街小学
        摘要:面对日益频发的校园欺凌事件,不但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更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门的重视。惩治校园欺凌事件的当事人是方法,但根本是注重学校和家庭对于教育的正确引导和实践化付出。只有这样,才能对校园欺凌做到有效预防,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做到合理化辅导。
关键词:校园欺凌;意识形态;教育引导;惩治
        当今,校园教育所面对的群体越来越社会化,伴随而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并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校园欺凌事件的背后,有什么样深层次的原因而致校园欺凌屡禁不止呢,如何能够更好地结合法律专治要求与校园专项管理去杜绝校园欺凌呢?成为摆在现阶段教育发展进程中不可规避的现实问题。
一、校园欺凌的原因及特点
(一)溺爱无度,“唯孩子要求”为家庭标准
        以“独生子女”为现阶段家庭主要构成方式的社会结构,对于子女的溺爱、“唯孩子要求”为家庭标准,致使家庭教育缺失、道德教育评价沦丧而诱发校园暴力产生的主导因素。孩子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下形成心态扭曲,在家长的“关心呵护下”目无法制习惯,造成社会责任心丧失。孩子看待社会具有了等级划分思想,有了“集团式的歧视”,在学生群体中部分形成“结党营私、拉帮结派”的“社会习气”。[1]
(二)缺少正确关爱致使孩子成长心理灰暗度太强
        现在社会,家长认为给孩子提供优厚的经济条件与基础就是“爱”的表现,让父母失去了与孩子在成长中心与心的沟通。忽略对孩子成长心理的正确引导,孩子只能将自我的理想通过手机游戏、网络追剧还原给社会,造成成长极端方式的出现。此外,家庭对于孩子犯错时多半采取暴力形式,灌输“棍棒之下出孝子”理念。长此以往,孩子在心里所拥有光明前景会逐步由灰暗的世界所取代,对孩子在成长中对于社会的认知太简单、粗暴化。
(三)学校道德教育收效甚微、学生法治意识太过于薄弱
        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本着“唯分数论、唯升学论”教育理念,对于道德素质教育和法制观念教育的内容避重就轻,不愿意在心理辅导方面下足功夫。而处在青春成长期的青少年,没有良好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意识培养,使孩子缺少对于自我行为性质的正确认识、难以把控自我行为意识和尺度。归根结底,学校道德教育成效太低、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太过于薄弱。


二、校园欺凌的预防与辅导措施
        发现校园欺凌的原因与特点,应当注重“亡羊补牢”的改正意识,不但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更要在实际行动中做好正确引导与教育实践,对校园欺凌做到有效预防,做到心理与行为的辅导相结合。
(一)强化治理校园欺凌的方式方法,从法律规定高度积极做到预防与惩戒相结合
        针对日益多发的校园欺凌案件,从中央到地方都有高度重视。国务院、教育部以专项整治提高对于校园欺凌问题关注度,要求以法律方式方法坚决打击和杜绝校园欺凌恶性事件继续发生。此外,加强学校在防止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所做的努力,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社会道德要求与法律意识养成,对负有监督、教育和管理职责的教师,不积极履行教育义务,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比如,对于不满14周岁不需负刑事责任年龄的欺凌主体,通过劳动教养使其知晓突破法律底线的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学校在监管中如果出现监管不力,领导与主管教师应当承担相应民事赔偿责任。所以,从校园治理欺凌的方式方法来看,努力做到高度积极地进行预防和惩治相结合。[2]
(二)做好专题化教育,以教育环境为引导因素树立正确校园风气
        良好的校园氛围与风气依旧需要正能量化的教育形式作为积极引导。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将“校园欺凌”的典型化案例为学生认识和积极讨论,让学生从自我认知和自我保护两个方面看待校园欺凌的社会危害性与自我保护方法性;通过学校广播、微信公众号、板报等媒介形式,加强学生对于违背社会道德、法律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使广大的成长中的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敬畏法律的权威
(三)强调“家校联动”,做好家长对于孩子成长正确化引导,形成家庭成长良好习惯养成
        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第一位老师也是第一责任人,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和方式方法,对于孩子成长成才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家校联动,是为了能够避免孩子在认知成长过程中出现管理的“真空性”,[3]强调学校与家庭针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源头做到有效遏制。不但要管控孩子的外在行为,更要注重孩子在内心成长的核心化作用。比如,通过校园开放日,使老师和家长在针对孩子成长的培养上做到讨论与规划,通过“家校沟通平台”,连接宣传教育和家校互动。以此,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掌握好社会交往正能量化行为。
三、总结
        远离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需要从积极预防和辅导的点滴做起。具体来说,既要有学校的教育引导义务更要有家庭教育的积极化作用。形成二者良性化互动,使校园欺凌的恶性事件不再因为错误、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而再生恶果,并且要矢志不渝地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邱小艳,刘小群.初中生受欺负与抑郁的关系:性别的调节作用[J].湖南科技学院院报,2018(10):125-127
[2]胡春霞,李梦霞.不同学段学生校园欺凌经历的应对方式透视[J].中小学管理,2019(5):40-43
[3]高博,刘晓巍.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分布差异及其应对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2):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