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杨霞
南京市炼油厂小学 210033
摘要:“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质疑是一种能力,它能够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和积极交流中丰富感知体验,体会获得知识的快感。质疑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合作,需要教师打开学生思维中的“质疑开关”,鼓励他们对所获知识进行“发问”与“深问”。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这就需要借助任务驱动的力量展示课堂的多样性,使学生在“一波三折”中一步步深入学习场景,享受充满活力的教育过程。
关键词:科学学科;小学教育;任务驱动;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在本质上是一个思考与质疑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传统教学过程中,小学科学注重思考轻于质疑,使得学习出现失重,注重表现在学生在能力上的失衡状态,如学生缺乏质疑和深问的能力。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教学愈来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这使得学生的科学质疑能力受到重视,但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提出疑问则需要正确的契机,这就需要借助思考的力量。思考来源于探究,而探究则源于求知欲望,因此,若教师在教学中以“科学任务”为引导,运用多元化方式活化教学,使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获得不同的体验,就能成功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沉浸在“问”的魅力之中。
一、用现状评“质疑”
目前,新课程改革发展地越来越深入,一线的实践教学也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在教学理念方面,应试思想依旧在当前教学中依旧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在应试思想的影响下,考试是评价教师和学生教学成果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考试是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更是决定教学重难点的重要因素。虽然应试思想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方向和标准,但是也为教学发展带来了诸多不便。以小学科学教学为例,笔者将对其不利影响做如下分析:
第一,影响学生认知感。应试教育的最大特点即是为教师讲学和学生学习限定了范围,比如固定的提问方式、固定的回答方式以及固定的思考方式。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会受到限制,长此以往,学生也会习惯于“套路式”的学习方法,甚至懒得去思考,在学习中产生惰性,对小学科学的学习有厌倦的心理。
第二,影响学生主动性。教师群体作为引导教育的指引者,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拥有极大的控制权,正因为如此,一些教师就有了对控制权的错误认知。这种错误认知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小学科学教学节奏的把控,如一些善于思考的学生会在课堂上提出一些与课堂内容无关的科学问题,而有些教师就会将这些问题定义为“奇怪问题”,这时老师往往闭口不谈或者喝止,甚至将他们看成“问题学生”,使得学生的自尊性和自信心受挫,对他们的主动性产生严重影响,导致学生不再主动思考,更不再主动提问。
二、用理论析“质疑”
(一)“任务型驱动”概念理解
任务型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具体来讲,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写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二)“质疑能力”概念理解
从字面上的含义来看,“质疑”就是针对疑惑提出问题。但从质疑的过程来看,它不仅包括提出不会以及不懂的问题,还包括人因怀疑而去发现、探索、提出新问题的一系列活动。因此,质疑能力是人发现问题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相辅相成
做好任务型驱动,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走进课堂,这是引导学生关注课堂的关键。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最注重的就是学生们的全身心投入,但是,对于他们而言,最难的事情也是在课堂上集中精力。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利用辅助因素为小学生建立与科学课之间的联系纽带,鼓舞学生产生真正想学习的动机,而这个“辅助因素”就是任务型驱动的核心。在笔者认为,它表现为问题,这是因为“读书无疑处须有疑”,基于此在小学生培养质疑能力的情况下,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无疑——有疑”中转换,并在课上创设出具有吸引力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本文便是以此为讨论重点,并以提升学生科学能力为目的,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基于此,笔者将在如下内容中对“如何应用任务型驱动促进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培养”做具体探究。
三、用实践探“质疑”
(一)以问为引
以苏教版中《浮力》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环节设置一个引导实验——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具体如下:
在上课时,教师提出问题“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同,那我们试想一下,有没有可能改变水中物体的沉浮呢?”来为橡皮泥实验的提出做准备。随后,教师要将一块橡皮泥放入水内,学生们观察它的沉浮以及回答。教师再将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相继放入水中,学生们观察它的沉浮并回答。这时,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我们改变了橡皮泥的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学生们分析并回答。然后,教师再用橡皮泥做实验并让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这时教师要将橡皮泥捏成船型或者空心形状,并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同一块橡皮泥,我将它做成不同的形状后,有的沉入了水里面,有的就浮了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样一来,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一连串问题对课程内容产生了好奇心,使得问题任务驱动发挥了作用,同时,学生经过教师的问题会加深对浮力的理解,具备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条件。
(二)以问化动
以苏教版中《认识空气》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课上设置小组讨论,以便让学生们能够更加和谐地融入到任务型驱动教学中。
在小学科学课上,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各项能力,并以此为依据将班上的学生分为4-6人规模的小组,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课堂中的学习任务。比如本节课中的教学目标为“了解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依此,教师为学生们布置自主探究任务。教师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对象,如选择乒乓球或者气球,随即教师再为学生们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把空气装起来?”“用什么方法使空气受热或者受冷?”“想什么方法能看到空气的体积变化?”进行引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就会以合作的方式产生交流,更重要的就是产生疑问并解决疑问,而且只有靠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他们才能顺利完成实验任务,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关键途径。
(三)以问促学
以苏教版中《地球的表面》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课上为学生们开放空间,将自主权还予学生,让他们向教师尽情地说出自己的问题。
让学生提问是尊重他们学习主体的表现,因此,教师应该要改变以往课堂中不重视学生提问的行为,而是要认真对待学生的提问,这其中最好的方式就是为学生创造机会。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问题涉及范围不限,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关于本节课的疑问,如“侵蚀的原理是什么?”,或者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自己的想法,如与教师讨论自己家乡周围的地貌特征,又或者学生向教师提问关于具体题目的解答技巧。总之,不论是简单的问题,还是疑难问题,不论是与课程有关的问题,还是无关的问题,教师都应该给学生一定的回应,让学生感受到提问带给他们的利益,并给学生实际提问的机会来促进学生科学质疑能力的提高。如此一来,才能让学生亲身实践在学习中“质疑”的感受。
总体来看,依托任务型驱动培养学生的科学质疑能力,关键在于课堂的自主与开放。基于此,教师应该在小学科学课上为学生营造多样和和谐的任务氛围,让他们愿意在课堂上充满活力,表现自我,养成科学质疑的良好习惯,形成对探究学习的正确认知,从而促进小学科学教学的健康向上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钧.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科学教学[J].求知导刊,2019(50):75-76.
[2]刘大伟.科学教学中“学习力”的培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01):191.
[3]王攀.浅谈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J].中华少年,2019(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