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佳薇
新乡市博物馆 社教部 河南新乡 453000
摘要:在新乡市北、凤凰山南麓,埋葬着明代藩王朱翊鏐及其次妃赵氏,这座潞王陵为目前保存最大最完好的明代藩王墓葬。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统治,为了加强皇权,巩固政权,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封藩则是他加强朱氏王朝的措施之一,他想通过分藩使国家政权掌握在自身手中,然而由于藩王权力过大,造成了皇权与藩权的矛盾激化,于是,燕王朱棣以“清君侧”名义发动政变,靖难之役也就成为分藩发生的必然结果。封藩最终也成为了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靖难之役 ;分藩 ;加强皇权 ;历史教训
潞王陵位于新乡市北、凤凰山南麓,是明代藩王朱翊鏐及其次妃赵氏的陵墓。朱翊鏐作为万历皇帝唯一一个同父同母的弟弟,被称为“诸藩之首”。它的第三个儿子朱常淓在1618年被袭封为“小潞王”,所以由他监制的琴被称为“潞王琴”。
新乡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明代的潞王琴,它是由潞简王的第三个儿子朱常淓所监制的,琴身通长120.7厘米,琴式与仲尼式略相近,通体黑漆。琴肩在二、三徽间,呈斜形,腰在八至十徽间,龙池圆形,凤沼正方形,承露圆角,焦尾冠角较尖,上有灯草线盘成卷草纹,琴面有七根弦。琴下有“月印长江水,风微滴露清,会到无声处,方知太古情。”龙池上方刻“中和”二字,款刻“敬一主人”,其下刻篆书“潞国世传”方形大印。虽然潞王所监制潞王琴有百余把,但据杨宗稷《琴学丛书》所述,目前存世所见只有10张。新乡市博物馆所藏为六十四号。朱常淓在诗文书画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精通音律、擅长佛法,更是一位古玩字画收藏家。潞王琴堪称明代藩王斫琴之冠,明崇祯皇帝将潞王琴作为御赐宝物,被赋予了高度的精神象征意义,在中国古琴史上的文化意义别具一格。它原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器物,尤其受到文人士大夫的喜欢,但随着其发展,古琴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它与历史、社会、生活之间的关联,不仅是明代藩王其身份地位的体现,同时也呈现出了其所蕴含的不同的文化意义。而在它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明代的封藩制。这种在特殊背景下形成的明朝宗藩制度,给明帝国带来的却是无尽的祸害。豢养藩王,置诸家藩王无所事事,既不可朝觐参与朝政,亦不能参与地方事务。除了个别藩王从事一些个人喜好的文化活动,如宁王朱权写出《救荒本草》?朱载堉抚琴之际悟出“十二平均律”等,大多数藩王的活动被划定在一定的生活空间内?宗藩成为一个特殊的阶层,唯一的“功绩”就是消费掉明朝的社会财富,坐食终老?
历史证明,分封制造成了一种倒退,明代中期以后,社会政治经济危机加剧, 多数藩王在封地恃权不法,成为地方上的毒瘤,每年巨额的宗禄和赏赐,也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作为封建皇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宗藩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明朝末年,其人数达到数十万之众.如此庞大的社会寄生阶层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并成为大明王朝的巨大负担。潞王朱翊镠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也是明代皇权极度腐朽的一个历史佐证。
一、宗藩制度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摆在他面前的是如何使朱家皇朝长久统治,他总结了西周以来历代统治经验,认为分封是巩固统治、长治久安的良策。对于分封制度朱元璋解释说:“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为国家,下安民生,宜各有爵封,封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尊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他认为要想国家长治久安、皇位永续就要避除宋元孤立形式,效仿古代分封建制,分封同姓诸王,共卫王室。洪武二年,朱元璋在初编《皇明祖训》时决意法定分封诸王。诸王在其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署。朱元璋制定的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根据封爵典制规定嫡长皇子册立为皇子,其他皇子分封亲王,亲王嫡长子年及10岁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其余王子年满10岁封郡王,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郡王其他诸子授镇国将军、孙授辅国将军、曾孙授奉国将军、四世孙授镇国中尉,五世孙授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授奉国中尉。洪武三年四月朱元璋封第二子到第十子为藩王,洪武十一年,洪武二十四年又相继分封第十一子至第二十五子。洪武期间共分封亲王二十五位,第二子秦王建国于西安,第三子晋王建国于太原。第四子燕王建国于北平,镇守沿长城一带边防重镇。其他诸王分封时均配有相应的封藩和领地。朱明皇子皇孙遍布全国重要军事重镇和城市,这样就构成了上到皇帝下到藩王,共卫朱氏天下的紧密的皇室网络。
朱元璋分封同姓诸王,并且给予了这些藩王们很大的特权。洪武六年(1373),他颁布了《祖训录》,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明朝长久统治而对子孙后代的训诫,对宗室的行为进行了规范,其中规定:“凡王府文武官属,文官及首领官从王于境内选用,武官千户、百户等于所部军职内选用。”“凡亲王所自用文武官吏并军士,生杀予夺,从王区处,从王区处,朝廷毋得干预。”“凡王所居国城及境内市井乡村人民,敢有违犯及侮慢王者,从王区处,朝廷及风宪官毋得举问。”从这些可以看出分封的诸王在自己封国内,不但具有官员任免的权利,而且还有司法上的特权。藩王的军事特权相对而言要比他们的人事权和司法权更为重要。朱元璋考虑到现实对于军事防御的迫切需求,因此他将军事权力下放到各藩王,从而诸王有了很大的军事权力而且权力越来越大。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令设置亲王护卫指挥司,每王府设三护卫,卫设左、右、中、前、后五所,所千户二人,百户十人,又设围子手二所,每所千户一人。朱元璋在《祖训录》中对藩王的军事权利做出了明确规定:“凡王国有守镇兵,有护卫兵,其守镇有常选指挥掌之,听王令旨。凡百征进,若合于理,惟命是听。其护卫系本国军马,并从王调遣。”根据这项规定无论是王国的护卫兵还是由朝廷派往镇守于藩封的守镇兵,都由亲王掌握。此外,原本掌握军事指挥权的元勋功臣,在朱元璋的整治下均已覆灭,他们的军事权力就转移到藩王手中,诸王的军事权力不断扩大。除了以上特权外,朱元璋授予藩王的经济待遇也特别优厚。
二、靖难之役由来
明代的宗藩制度对皇位继承有辅助和补充的作用,为皇帝无子嗣情况下选立储君提供了依据。同时宗藩制度又与皇位继承相互矛盾,在宗藩制度下,势力强大的藩王们都不满足于现有的地位而觊觎皇位,这对于皇位按着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继嗣规则的顺利继承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而嫡长子继承皇位制度本身也存在弊端,它虽然减少了皇位争夺的斗争但也容易造成既定储君的安逸而不思进取。同时有些嫡长子虽被立为储君,却无治国方略,缺少个人才干,甚至在即位后荒废朝政,造成了朝政的混乱。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中国明朝建文年间发生的内战。建文元年七月初五,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战争持续三年。由于建文帝缺乏谋略,任用主帅不当,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以燕京(今北京)为基地,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官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攻下帝都应天。建文帝失踪,朱棣登上帝位,是为明成祖。
封藩之制对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是一种离心力。明太祖虽然采取的种种预防措施,但仍遏止不了诸王争夺帝位的贪欲。一旦条件具备,有隙可乘,他们就会把贪欲变为行动。燕王朱棣即位以后,坚决实施削藩及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策。永乐以后,藩王政治、军事特权大减。历代皇帝在政治、军事上对于藩王严加防范,藩禁愈来愈严密。但在经济上仍然以人民的脂膏满足宗藩的挥霍。
参考文献:
[1] 朱元璋.皇明祖训·职制.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3.
[2] 孝陵诏敕·封建诸王诏. 北京:线装书局,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