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敏
四川省青川县青溪初级中学校 628100
摘要:随着我国教学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情景教学法逐渐得到了运用与推广,将其应用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不仅可以吸引学习的注意力,同时对于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以及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下面编者凭借多年教学经验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情景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也对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已经成为衡量现代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志。但是,信息技术知识具有理论性以及概念性等显著特点,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感到枯燥与乏味,这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一定的阻碍影响。经过实际调查研究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引用情境教学法可以很好地改变上述现状,而如何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出合适的教学情境,成为了很多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者们重点研究的课题,这也是本文接下来要讲述的主要内容。
一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情景创设应当遵循的原则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情景创设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因此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原则:首先,情景创设应当具备启发性原则,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在课堂上发现、分析以及探究问题;其次,情景创设应当具备主体性原则,注重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突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另外,情景创设应当符合趣味性原则,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性。
二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情景创设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采取“我说你听”的教学形式,学生只能被老师“牵”着走。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容易降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动性。身为教学工作者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利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这样不仅有利于保持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同时还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效果。例如,在教学“创建网站”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如下问题:“大家平时上网的频率高不高?”,“你们平时浏览的网站上有哪些特点?”、“网站是怎么设计而成的?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因素呢?”……通过这几个阶梯性问题可以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到课堂学习中,并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学生们对于课堂知识的学习、探究欲望也会得到很大的激发。
(二)创设多媒体情景,降低学生在学习中的难度
相比传统的“口述+黑板板书”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授课的方式具有很大的优势[2]。信息技术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显得有些枯燥与乏味,学生们理解起来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眼前,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高阶动画”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以“制作生日贺卡”为例对学生进行多媒体教学演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创建相册、妙用触发器、透视图片以及滚动文字等操作内容完整地展示给学生。学生们也可以一边观看,一边进行实际操作,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降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难度,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设游戏情景,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游戏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进而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3]。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游戏的竞争性色彩,利用学生的求胜欲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Word”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为其确立明确的主题,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Word设计PK”,为了能够赢得最终的比赛,学生们必定会踊跃表现并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学生们的信息技术能力会在这种激烈的游戏竞争中得到体现与发挥,其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就会变的逐渐牢固。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分角色扮演的游戏方式,如让学生以选手的身份将自己设计的作品在台上进行展示,并为大家讲述作品中的设计亮点,而台下的学生可以充当比赛的评委,凭借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为参赛学生进行打分。这种角色变换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进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利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开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有助于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身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者应当积极改变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情景创设在课堂中的特点与优势,以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新发展与突破。
【参考文献】
[1] 洪涛.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应用研究[J]. 教育界:基础教育, 2019, 000(006):P.27-28.
[2] 余九红.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应用研究[J]. 电子乐园, 2018(5):0140-0140.
[3] 赵静.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 000(004):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