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银波
慈溪市沧田实验学校315326
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教师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同样指出:“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方法,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时,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提一下“要注意读出感情”等要求后,让学生再读一次就过去了,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感情体会
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要想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那就必须围绕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还要联系实际。
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围绕“桂林山水甲天下”展开理解,作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着重介绍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带领读者进入了诗情画意的画卷,美不胜收。所以我们在朗读时,应该结合图片,带着赞美的语气去朗读,时而脑海中还需浮现美的画面。
二、语言品味
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品析词、句、段中体会中掌握。
1.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
课文中某些语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怀念母亲》一文中“我想到故乡,故乡的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的糊在心头。
这句话既要求学生体会远离故乡,身居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的感受,又让学生感受作者强烈的思乡思母之情以及对回忆的美好憧憬。
2.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
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蕴含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从我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在两个极端的爱下努力向前驶去。
3.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
课文诸如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或者具有总起、过渡等作用的句段,都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的好素材。如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优美的散文,是一篇很好的朗读素材,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并珍惜时间的可贵,从现在做起,把握好今天,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三、读听结合
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时,通过对语言、文字、句段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读听结合的方式提高阅读水平。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必须联系上下文,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了解句与句之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就要求学生边听边小声跟着模仿。因此,教师对教材中准确的词语、优美的句式、生动的片段,要多作范读,突出语言特点。坚持这样的练习,就能慢慢促使学生掌握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阅读水平。
四、角色扮演
小学生模仿力和记忆力是非常强的,在他们听的过程中,会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朗读的“模式”,从而更好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语言表达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当学生听过示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度、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方式的尝试。
总之,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学好语文的重中之重,大量的阅读是对学生说话、习作的提高过程,作为语文老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刻不容缓的,让我们与孩子一起,进行快乐阅读,放声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