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欣赏与评述”课的教学研究 ——以具体课堂教学为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2期   作者:张博伦
[导读] 小学美术“欣赏与评述”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张博伦
        (天津生态城南开小学,天津 300450)
        摘要:小学美术“欣赏与评述”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学生的审美素养通过本课的学习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其中蕴含着重要的美育培养目标。当前的“欣赏与评述”课存在着老师不愿讲学生不愿学的尴尬境地,教师正确的引导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到“欣赏与评述”课所传递的知识。运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欣赏与评述”课程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结合日常教学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欣赏与评述;审美;教师引导;策略
一、简析小学美术“欣赏与评述”课程
        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还有人觉得美育比智育更加重要。在小学美术课中开设“欣赏与评述”课程,这不仅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还能陶冶情操,提升核心素养,开发创造力与表现力。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从多个方向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与分析,提升学生的视觉感受力、审美能力和评述能力,学会美术鉴赏的基本要领。学生通过学习美术“欣赏与评述”课,了解国内外丰富的文化遗产,在鉴赏过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接受文化熏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传承精神与崇高的理想信念,把学生培养成热爱文化、重视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课堂中感受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培养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自信心与自豪感。美术“欣赏与评述”课是视觉与精神双层面的教育,对学生成长与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小学“欣赏与评述”课在美术课程中的地位不可或缺。第一,多种形式的创作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要结合个人经验,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并通过创造性的思维进行加工,通过欣赏来丰富视觉上的内容,在审美与评价过程中培养美术素养,给学生提供多角度的创作源泉。第二,学生通过作品欣赏可以体验艺术家的创造力,感受作品的魅力,同时了解作品背后的背景、题材、内容、形式与流派等信息,思考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并进行综合研究。
        二、解读小学“欣赏与评述”课程
        “欣赏与评述”课程在美育培养目标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引导学生发现并欣赏各种各样的美,学习用艺术语言进行评述,从审美与鉴赏这两个维度培养学生。该领域比其他领域更强调感受的生成,通过个人感受运用艺术语言对所赏析的作品进行论述,形成内化的知识结构,获得审美熏陶。
        在“欣赏与评述”课程中会向学生介绍中外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感受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艺术文化。例如五年级第一学期“欣赏与评述”课《中国龙》就讲述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含义,使学生既感受中国龙的艺术美感,了解其所蕴含的文化寓意,并尝试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创作中国龙,加深对中国龙的艺术体验。在五年级下册《人民艺术家齐白石》这一课中,给学生介绍了艺术家齐白石的作品,了解了齐白石的艺术经历,分析解读了作品的创作思路,感受齐白石创作的独特魅力。五年级下册《20世纪艺术大师马蒂斯》使学生欣赏不一样的西方艺术,了解非写实类型的西方油画,欣赏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油画作品,感受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独特之处。学生通过“欣赏与评述”课欣赏了中西方多元化的美术创作,通过对比感受不同的艺术特色,对比中西方艺术的独有语言,并尝试运用专业语言进行评述。
        三、小学美术“欣赏与评述”课程的策略研究
        1.小学美术“欣赏与评述”课程策略研究的理论依据
        在教学中需要结合不同的方向进行综合探索,艺术性与科学性这两个方向应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在美术“欣赏与评述”课程中,课程的艺术性体现在学生在欣赏作品时所获得的独特感受与见解,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更正与纠偏是科学性的重要体现。在学生分析艺术创作时,他们可以在审美体验的这一过程中,叙述自己的个人感受,对于他们的理解我们应该尊重。但当学生对所欣赏的艺术作品的材料或创作理念进行了错误的论述,这个时候老师需要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告诉学生正确的知识。在“欣赏与评述”课程的教学中,要兼顾课程的艺术性与规范性,在让学生开发想象并展示个人观点的同时,也要及时纠正错误。
        关于“欣赏与评述”课的教学理论大概有三个方面。第一,要注重对兴趣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课堂上占据主体地位。第二,要确定清晰的教学目标,老师在上课之时就应该使学生清楚课程所学习的内容以及了解的范围,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简单的认识。第三,设计内容与教学环节应通俗意懂,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状况和接受能力设计课程,使学生充分吸收教材中的知识,重视学生的需求,在教育中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丰富个人的素养,开发想象,同时要重视学生自由表达的愿望,改变专业教学的固定模式,尊重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2.因材施教的研究策略
        在五年级的“欣赏与评述”课程中,我给学生讲了《中国龙》这一课。这一堂课并不是一节单纯的“欣赏与评述”课,而是以欣赏为主并融合了造型与表现知识的综合型“欣赏与评述”课。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可以了解中国龙的文化与历史,分析造型上的特点,了解龙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龙的应用,体会龙所象征的精神,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意义,结合生活中的感受,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感受到生活的气息。在教学过程中的创作环节,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创意,根据自己的理解表现龙的形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
        3.根据课程内容制定策略
        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学习了“欣赏与评述”课《画家梵高》,在教学中我借助学生对梵高的了解,逐步引导学生从单纯的知道变为对艺术作品与创作风格的赏析,同时了解画家的创作生涯与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导入环节中,我会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告诉学生梵高的贫困生活与坎坷经历,对画家有更深入的了解。
        学生通过体验梵高所处的情境,从而产生对画家的景仰,对其对艺术的坚持与执着产生钦佩之情,在这样的情感下进入课程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结合梵高创作的四个不同时期,展示梵高在这四个时期所创作的不同作品,让学生结合对梵高的了解来猜哪一个作品属于哪一个时期,引导学生去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中要抓住重点,展示一些最能代表梵高在不同时期艺术特点的作品。例如梵高最早的作品《吃土豆的人》和后来的作品《自画像》相比,在视觉上感受色彩与笔触的变化,并结合画家经历了解其改变的原因,从而对梵高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欣赏梵高巅峰时期的作品《星月夜》,他是怎样把他们表现在画布之中,结合之前所学知识进行评述与分析。在教学中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老师所讲内容并不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并用专业术语对学生在概念方面产生的错误进行分析和纠正。
        本文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欣赏与评述”课程的实施经验撰写文章,结合教育现状与实施策略和理论依据为指导,对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根据重难点调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在教学中还需要考虑不同学生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结合学生情况进行调整。同时结合课堂状况生成教学策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2.《小学美术教学策略》,尹少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0年4月,第1版
3.《美术鉴赏及其教学》,钱初熹,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6月第2版

作者简介:张博伦(1992.8-),男,汉族,河北省邢台市人,单位:天津生态城南开小学,硕士学位,小学美术教师,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美术教育
邮寄地址: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天大道4210号天津生态城南开小学,电话:18822058362,邮编:3004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