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律动——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

发表时间:2021/3/1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1期   作者:韩明
[导读] 基于小学校园深度践行、贯彻新课改明确提出的教育新指导大背景中,小学生个体持有的健康心理及优质道德素质被教育系统所高度关注。而小学校园整体展现出的综合教学质量在直接影响学生今后能否长远发展的同时,还对其性格的塑造、习惯的培养具有间接连带作用。对此,小学校园、班主任均应在日常校园管理、授课执教中侧重提高对学生开展的德育、心理教育成效。并将二者实现有机整合,迅速、高质的大幅强化小学生品德素养、心理健康。

韩明    浙江省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龙洲校区  浙江  绍兴  312000
【摘要】基于小学校园深度践行、贯彻新课改明确提出的教育新指导大背景中,小学生个体持有的健康心理及优质道德素质被教育系统所高度关注。而小学校园整体展现出的综合教学质量在直接影响学生今后能否长远发展的同时,还对其性格的塑造、习惯的培养具有间接连带作用。对此,小学校园、班主任均应在日常校园管理、授课执教中侧重提高对学生开展的德育、心理教育成效。并将二者实现有机整合,迅速、高质的大幅强化小学生品德素养、心理健康。鉴于此,本文将立足小学校园班主任视角,着眼阐述将二者合理融合的可行性实践途径。旨在真实加强小学生群体的德育、心理各类能力素质,为其今后的长足进步筑牢有力基础。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有效整合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3-052-02

       虽然我国教育部门就小学校园设置的德育、心理两项科目的教育目的较为相似,但细化来讲,德育教育课程知识的灌输注重培养、提升小学生思想品质,辅助其树立坚定、认真的爱国意识与优良品德;而心理教育则强调对小学生自身心理发展引导至正确方向,使其能够长期自主维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面对日常生活、学习。然而,二者最终教育目标均为帮助小学生群体塑造出向上的“三观”。因此,对于小学生在校园内接触最多的主体班主任而言,应实时摒弃传统教育形式下落后的应试教育主张。将偏向学生管理、成绩的教育目光转移到进一步增强其德育、心理方面的管控教学,继而为其创造出提高学习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良好必备要素。
       一、开展主题班会,实行德育教育
       新课改下,班主任不宜沿用过于落后的班级管理理念,应根据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参与活动等行为中展现出的多样现况,以尊重学生主体差异的根本原则为主,设计、制作出针对性强的德育、心理科目融合模式、方法。精准捕捉到班级学生当前兴趣方向、社会前沿流行趋势,围绕二者展开整合工作。并将其通过班会这一教育管理实效载体途径,快速吸引学生在参加班会活动中的注意目光,增长其专注度。此外,在班会内容策划时,班主任应着重满足社会、校园、新课改、家长对小学生指出的各类现实性学习诉求。增添与之相符的德育、心理教育元素,保证班会活动对学生的教育成效。
       如以“规则”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中,首先,为在短时间内迅速集中学生精力,调节其活动参与状态,班主任可灵活运用现代化形式的先进电教媒体为其播放“不守规则”的动画小短片。增加活动趣味性,将夸张、生动的画面、音效作为学生多感官刺激源,引发其形成置身其中的强烈兴趣,产生与“动画内容”的相关思考;其次,班主任需向学生抛出:“缺乏交通规则的社会会发生哪些现象?”等类似问题,让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互动讨论。着重为学生留足沟通时间,强调其活动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宽松、融洽的活动氛围。在各组长在良好活动气氛中大胆汇报小组交流结果后,班主任应加以总结、补充,教导学生“遵守规则”的现实意义与个体责任、义务;最后,班主任应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在面对“社会规则意识缺失的乱象”如“行人红灯强行”、“插队”、“乱扔垃圾”等情况时勇敢指出错误,自主监督、纠正身边大众做出的不当行径及秉持的“从众”思想,维护社会公共场合的基本秩序。并教导学生突破心理防线,耐心扭转其“害怕”、“冷漠”、“明哲保身”等直面不良行为时的消极心理。要求其对“社会乱象无人指正可衍生出的系列问题”发散思维自行思考,例如社会风气混乱、大众个人主义提升等,树立其是非观念,保证学生心理向健康方向不断发展。通过问题、事例、思考等方式自然衔接德育、心理教育,达到班会活动教育目标[1]。



       二、组织实践活动,增加综合素养
       在我国多年发展现代教学进程中,一线领域研究者创造、研发出了大量德育、心理科目的教育手段,而采用哪些策略可对班级学生实现时效性强的教学引导,高效纠正其习惯、行为中的弊端、不足,应成为班主任时下需重点聚焦的管理课题。站在小学生群体视角,单一的管理教育方法难以激发其自主学习、行为约束主观驱动,且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多元发展。所以,班主任在对班级学生开展日常管理工作时,为保障二者学科的整合效果,提升学生接受教育自主性。应选用可契合班级学生综合现况与满足其兴趣点的措施办法,完成德育、心理的教育任务。
       班主任可通过实践活动这一富有趣味性的教学举措辅助学生品质道德、心理观念的健康发展、塑造。例如,班主任可带领学生接替校园内清洁人员的职务、职责,代替其完成校园内部工区的打扫工作,如操场、卫生间等公共区域。并采取奖励激励手段调动学生实践活动参与兴趣,促使其可全身心融入保洁工作中。另外,班主任应邀请保洁人员向学生细化分解传授卫生清扫技能、技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实收获到生活本领,为其后续动手保洁提供技术保证。通过学生亲自尝试、体会卫生保洁工作,可促使其身体产生疲惫、劳累的客观反应,切实感知到保洁人员的工作负荷量,以及形成劳动不易的感性心理态度;随后,班主任在领导学生回班级后可适时向其解说尊重劳动者及他人劳动成果、环保思想、社会责任等德育教育。向学生抛出“讲述劳动后真实感受”的问题思考,使其唤醒辛勤劳动时的回忆。并在同伴回答陈述中获得点拨、启发,自主认知、理解、感悟到劳动者的辛劳;接下来,班主任应对实践活动进行总结,纠正、疏导个别学生漠视基层劳动者的不当心理,向其讲解一线劳动人民工作对社会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动手操作、思想感悟中不断增强个体综合素养,建立起正确“三观”[2]。
       三、推进家校共育 促进家校共赢
       家庭对学生日常学习、人生成长的影响力毋庸置疑,学生会在家庭生活中潜移默化的“遗传”家长思想观念,加之家庭和谐性度也会干预到学生心理状态。对此,班主任不宜将德育、心理教育目光单一性停留在校园课堂内,还应向学生家庭延伸、拓展。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需以定期的形式与家长保持良性沟通,就学生突出性情况及时与家长交涉并协同调查、管理、引导,如易怒、情绪消极等问题。与家长达成学生教育、控制方面的配合默契,确保学生无论在校园内或是家庭中,均可得到优质德育、心理教育。
       为推动整合德育、心理教育的任务进程,班主任还需定期邀请家长前往校园针对学生德育、心理目前发展情况展开多方位、深层次的意见交互,多角度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如设定“健康成长”的家长会活动,鼓励家长就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表现、行为、心态现况逐一概括讲述,针对其中不当问题互相交涉引导建议;二则,班主任同样需定期下沉到学生家庭中执行家访任务,透彻了解学生当下家庭中各类实况,如家长离异、留守等,将此情形为基础,合理设计、策划出专项性培养、教育方案。如发现学生在遭受家长体罚后滋生出的消极心态,班主任应对家长施以专业指导,解说“鼓励教育”的实行方式,更改家长家庭教育模式,并对学生执行“尊老敬老”的德育教育以及不良情绪的心理疏导。通过学校、家长间的合作教育、管理,能够将德育、心理教育深度注入于学生日常校园学习、家庭生活内,为优化其思想品德、心理状态创设有力环境、条件[3]。
       四、总结语
       综上所述,处于小学校园班主任视角,将德育、心理两科目的教学知识完成科学整合并向班级学生实现有效渗透后,除了可长时间维持其健康心理,指导学生运用良好心态迎接日常学习、生活及从容解决各类难题外,还能够真实强化学生道德素养。让学生在人际交往、社会生活中秉持个人初心,发挥自身良好品质、品德的积极作用,加强其综合能力素养。因此,班主任需跟随教育领域发展主流浪潮及时与时俱进的更新自身班级教学、管理观念、思想,将德育、心理教育达成高质整合目标。生动利用科学、丰富的多元教学管理措施办法,增加学生二者课程知识学习的全新体验。以此提高个人班级管控、知识讲解效果,为学生茁壮成长、个人发展高效助力。
五、参考文献:
[1]钱君智.关于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思考[J].考试周刊,2020(79):107-108.
[2]刘拉新.浅析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2):223.
[3]王璐.探究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J].家庭生活指南,2019(06):270+2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