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的“育人之道”

发表时间:2021/3/1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1期   作者:张彩霞
[导读]
张彩霞   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特殊教育学校  7113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3-046-01
      
       学生从幼儿园游戏化学习进入小学阶段课程化学习,并不是从学前教育进入义务教育这么简单的事,它其中蕴含着一个人因年龄长大而引起心智成长的重大变化,是教育规律中从启蒙教育迈向学习教育的应有之义,必须引起学校和家庭的高度重视。撇开家庭教育不谈,作为学校教育的执教者(即教师)和群体教育的管理者(即班主任),科任教师和班主任(在小学阶段,绝大部分科任教师兼任班主任,为便于叙述,以下统一称为小学教师)责任重大,因为他们直接和学生相处,学情掌握详、育人机会多、探索途径好。
       那么,小学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学会哪些育人之道呢?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略谈一二。
       首先,必须懂得小学教育的真谛。笔者前面已经说过,进入小学阶段,学生从此前游戏化的学习转向课程化的学习,他们接受教育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加之因年龄增大而引发的心智变化,受先天性个体差异的影响,他们在小学低段的学习生活中必须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漫长,也可能是一个短暂的时期,这完全取决于学生个体差异。在此前提下,小学教师就要熟悉小学教育的真谛,即习惯培养。如果说学前教育的真谛是在游戏化教学中进行生活习惯养成的话,那么小学教育的真谛就是在课程化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比如,在小学低段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字拼读习惯、书写笔画习惯、字迹工整习惯等,这些习惯是学生进入更高阶段学习的基础,试想:基础不规范、不牢固,谈何盖高楼?再比如,在小学中段写话教学中,培养学生给生字组词的习惯、用一个词语造句的习惯、把几个词语连接写话的习惯等,这些习惯是学生今后阅读、写作的基础,试想:不会组词造句写话,谈何写作文?凡此种种,小学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就必须懂得小学教育的真谛,并将此运用于实践中,否则,违背教育规律办事,揠苗助长或者缺乏目标引领,都会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这种结果是不可挽回的,误人子弟。
       其次,必须懂得小学教学的方法。小学阶段的教学,大体可分为低段(一二年级)、中段(三四年级)和高段(五六年级)三个层次。在低段教学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逐渐从游戏化学习转向课程化学习,让他们了解各个科目的区别及意义,核心理念是“转变”;在中段教学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让他们逐渐认识到掌握各科知识的重要意义,核心理念是“适应”;在高段教学中,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各科知识的简单学习中找到乐趣,为初中阶段的知识强化学习奠定非常重要的基础,核心理念是“激趣”。
       笔者在这里必须强调一点,那就是小学阶段切勿给学生分层,即分为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由此而产生的分层教学更不适合小学阶段。因为小学阶段的学习,只是一种知识的浅表性学习,不是知识的强化学习阶段,不能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而把他们分为“三六九等”,否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种严重挫伤——这就是初中阶段很多学生厌学、弃学甚至恨学的根源。
       第三,必须懂得班级管理的奥妙。如果说幼儿园的生活是学生从家庭亲子生活融入同龄集体生活的开始,那么小学阶段就是学生深度参与集体生活的开始。何为“深度参与”?就是小学生在班集体中的自我约束、逐渐适应、共同成长。这个时候,小学班主任的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它考验一个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智慧。
       那么,小学班级管理的奥妙是什么呢?笔者认为,班主任就是要营造一种“我为集体,集体为我”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只有我为了大家,大家才能在关键时刻想到我;只有我不计个人得失,班集体的荣誉中才会有我的一份!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磨合和传承的过程。所谓磨合,就是指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就要体现这种理念;所谓传承,就是指班级管理理念的传承性,各个年级要在此前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