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于生活,找准道德成长的落点

发表时间:2021/3/1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1期   作者:康积冰
[导读]

康积冰   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教研室  陕西  汉中  7236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063-01

       语文、思政和历史三科统编教材的全面实施,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的国家行动,意义深远,责任重大。思政课教师使命重大,职责光荣,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使命,充分发挥统编教材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教师要根植于日常的课堂教学,厚植学生的人文情怀、家国情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用好新教材,让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需要我们全面了解并准确地把握教材体系,依据课程目标,寻找教学的落点,实现学生真实的道德成长。
       一是吃透教材,从“有意义”到“有意思”。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够用好教材。教材是“教本”与“学本”的统一体,是教与学的思维导图。吃透教材,就是要整体着眼、小处着手。整体看教材,了解其作用,看懂教材。看什么?整个教材内容呈现的是哪几个方面的教育?是怎样体现教育目标、课程价值的?教材的思路框架是什么?教材中显示的教学策略是什么?每个单元主题的核心素养、教学重点是什么?要看懂单元结构、理清单元逻辑和主线、重难点,根据课文中的话题栏、活动栏确立适合本地本校本班学生的教学重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依托经典案例,尊重教材,适度拓展和补充。在此基础上,瞄准单元教学目标,特别是把握住教材中的灵魂,即思想价值的提炼,实现“有意义”的教学,实现德育落点。同时,还要链接学生的生活区域资源,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单元主题教育的内涵。例如,在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我县黎坝镇的思政教师就结合本乡的农耕文化、红色文化、陕南民居的特色让学生“模拟小导游”推介一处最有代表性的景点。学生在情境交流中既感受到了镇巴儿女作为“红军之乡”的艰辛奋斗,又体会到了乡村变化的喜悦与自豪。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了乡党委书记对本乡特产“荔枝大米”的推介,更让学生感受到了家乡的振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学生在系列情境体验中,建设家乡、报效家乡的感情油然而生,学生真正品出了家乡的味道,也实现了真实的德育成长。


在新的教育时代,教师更要了解今天的学生他们心中真实的想法,现阶段存在的困惑焦虑,分析形成问题存在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应的教学设计,把课上得接地气,有生活味儿,让学生觉得上思政课也很有意思。
       二是创设情境,从“择路径”到“赏风景”。统编版教材,由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小话题、小栏目、小故事串联而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语言简明,形式多样。每课的内容看似简单,但内涵深刻,要真正在教学中触碰学生心灵,需要在教学策略的择取上动脑筋,想办法。选择怎样的路径,就会有怎样的风景。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很强,需要我们将一个个具体的活动、经典的案例进行融合重构。要不拘泥于课文中已有的教学策略,突破固有的思维,寻找创新点,创设多维的情境,变教学的单一路径为教育的多维风景。如在《公民的基本权利》教学中,我们可以将一个个情境创设、情境模拟、生活化的场景衔接起来,通过解读锦囊妙计(宪法),让学生寻求法律的帮助,提炼出核心观点,以此着力培养学生的权利、义务观念和法律意识,形成法律神圣不可侵犯的态度。这样的教学,就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基于情境和活动化的法律观念与法律态度的建构,让学生领略到了多姿多彩的生活风景,使德育落点溢满生活气息。
       三是以人为本,从“陪一程”到“益一生”。习总书记在全国思政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上好思政理论课,最根本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总书记的话语,无一不在提醒我们,教育的立场一定是人的立场,一定是儿童的立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就是让学生融入鲜活的社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对于小学生而言,六年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不论是低年级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年级对社会生活的初步认知,还是高年级对国际视野的拓宽,都要求教学要“以人为本”。人的塑造是最难的,但也是最根本的。这也是德育落点的土壤。要全面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教学中投入更多的情感,时刻关注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积极的帮助,做到与学生交友、交心。对学生的评价,既要看到学生学习的潜力和能力,更要读懂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人总是在不断变化中成长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今天课堂中的每一句、每一个活动或许会被学生淡忘,但我们一定要相信,那些触碰心灵最柔软处的某个细节一定会被学生铭记一辈子,让其受益一生。
       教材,不仅是编给教师的,更是编给学生的。我们要充分认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重要意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植于生活,在教学中寻找德育的落点,让学生在真切的体验和真切的践行中实现真实的道德成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