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3/12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2期   作者:刘修方
[导读]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其语言凝练、言简意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探寻切实可行的古诗词教学策略,以促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刘修方    山东省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小学  252000
【摘要】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其语言凝练、言简意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探寻切实可行的古诗词教学策略,以促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古诗词;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1-168-02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古人智慧情感的结晶,学生通过古诗词的学 习可以陶冶情操、提升精神修养、增强文化底蕴,进而促进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形 成和发展。
        一、重视语言基础,发展语言能力
        (一)积累诗词,品味语言
        以往的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不强,其归根结底就是阅读量太少,积累不多的原因。新课程标准中倡导学生学习语文要积累,因为语文学科的学习就是重在积累,而语言是文字的根基,只有积累了足够的语言文字,才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这样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语言运用时,才能够信手拈来。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必须让学生积累下来,从而吸取古诗词中的精华,运用到今后的阅读写作中去。学生积累诗词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品味诗词的语言,整体感知古诗词的语言美。
        (二)注重诵读,整体感知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诵读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石。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应注重通过吟诵的方式让学生欣赏诗词,锻炼学生对语言的整体感知,提升学生的语感,从而促进其语言能力的提升。当然,诵读是需要讲究一定技巧的,读的时候不仅要“依字行腔”,还要读出自己的特色,平长仄短便是吟诵古诗词的重要依据。在进行古诗词诵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做示范朗读或者播放名家朗读音频,并进行点拨,点明正确的停顿、重读、语气和语调,然后再让学生反复诵读感知语言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关注思维发展,训练思维能力
        (一)创设情境,品味意境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对诗词进行想象,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诗人没有完全显现或含蓄暗示的情和景以及诗词中跳跃的空白处,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并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使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古诗词离我们现在的生活较远,跟我们现代的语言相比,古诗词难免会有些晦涩难懂,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依据古诗词描绘的意境为学生创造出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在头脑中勾勒出一幅美景,促进学生感悟诗词美的能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另一方面,在情境中,随着老师的思路走,学生的思维会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二)读写结合,拓展思维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力的最佳时机,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挥创新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古诗词具有语言含蓄的特点,在短短的几句诗词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教师应带领学生透过诗词语言的表面含义,去领会作品的深层含义。部分教师非常善于讲授,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给学生以启发,学生也能从教师的讲授中更快速地理解所学知识,但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依靠教师的讲解理解诗词大意,还需要教师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去想象,更需要学生反复地做读写练习。所以教师可以在诗词的拓展延伸部分设置让学生写作的环节,在对诗词意境想象的基础上对诗词进行改写,如变换诗词的体裁,将诗词改写成记叙文。学生在改写的过程中,需要构思,构思的基础必须要依托原文,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对诗词的内容有一定的理解,然后在写作时再根据需要增加一些细节,这样才能将诗词还原出来。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通过诗词改写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这样获得知识的方式要比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理解的更深刻,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其思维想象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强化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一)关注学生审美主体,提升审美感知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我国古代诗词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图画,由于古诗词的语言比较隐晦含蓄,它不会直观地显现其中的美,而是通过简单明丽的语言,激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感体验,所以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注重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想象画面,让学生在诗词的意境中徜徉,借助图画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画面美,努力使学生认识美和感受美,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都喜欢色彩明丽的颜色,诗词的画面感正好顺应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让学生感受到了诗词的多彩画面,那么学生一定会学得很开心很主动。如张志和的词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蹶鱼肥。青箬笠,绿蓑衣”,该句中的“白”、 “青”、“绿”以及桃花的“粉”这四种颜色把这首词点缀得错落有致,由点到线,明丽的色彩组合,使得这首词具有浓烈的画面感,绘出了江南的风景之美和在雨中享受钓鱼之乐的渔人形象,这首词优美的语言和意境就很适合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若注重学生对此首词美的感受,那么学生审美感知力将有很大的提升,下面是一位老师《渔歌子》的教学片断:
        案例:《渔歌子》(五年级下册)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这首词一共27个字,这就是词,词就是这么简洁,也正是因为它的这份简洁,让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接下来,老师再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词,你们注意认真听,在听的过程中想一想,作者在这首词中描绘了一些什么景物?
        师:能告诉我,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吗?
        生:有一个渔夫,披着斗篷,在河边钓鱼。



        生:有西塞山。
        师:这就是西塞山,西塞山旁边都有什么?
        生:有水。
        师:还有呢?你还看到了什么景物?
        生:桃花。
        师:阳春三月正是桃花灿烂之时,闭上眼睛闻一闻,一簇又一簇的桃花都盛开了,闻到了什么?
        生:闻到了花香。
        师:还有一叶扁舟荡于波中,还有碧绿的湖水,这个时候正是暮春时节涨潮的时候,春汛的时候其实是鳜鱼最活跃的时候,有没有看见鳜鱼的同学,你看到的鳜鱼是什么样的?
        生:蹶鱼长的是那种很肥的,而且还有很多渔者在捕他们。
        师:鳜鱼有多肥?
        生:有这么肥。(生用手比划)
        师:你从这幅画面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非常美的景色,西塞山山明水秀,白鹭在西塞山前飞翔,桃花随着微风缓慢地飘下来,像桃花雨一样从天空中洒落下来。
        生:还有活蹦乱跳的鳜鱼也在水里跳来跳去,一会露出小脑袋,一会又跳起来。
        《渔歌子》描写了西塞山前美丽的景色,有白鹭、桃花、流水、渔夫、细雨,还有在水里活蹦乱跳的蹶鱼,这些意象勾勒出了一幅云雾迷蒙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渔夫悠闲生活的向往。在这首词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词的意境中徜徉,感受暮春时节的景象,在老师的一步步追问和引导下,学生们走进了诗人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春天图景中:西塞山前桃花的芳香,活蹦乱跳的蹶鱼,潺潺的流水,细雨中钓鱼的渔夫,多么美丽的一幅春景图,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体会到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通过感官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审美感知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增强审美体验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对古诗词进行审美鉴赏教学时,教师应该把讲解诗词的时间留一些给学生品读,尽可能多的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其自主找寻诗词中蕴含的美的元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将学生脑海里有但是无法准确表达的感受,加以总结和概括,从而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语言作为人际沟通的一项重要工具,有着很强的描述性和概括性,因此,在古诗词课堂上,教师还要注意在使学生感受到诗词美的同时,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对诗词美的感受,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提升审美境界。但是由于小学生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有限,对于稍难理解的诗词,感知其中的审美意象及情感会有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用语言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能够与诗人换位思考,通过置身情境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
        四、回归优秀文化,推动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体系,是一种世代相传的精神生活习性和符号系统,它就像血液一样浸润着我们的心灵,深刻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情感追求和行为表现。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古诗词蕴含的文化资源,去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和理解能力。
        (一)挖掘诗词内涵,提升文化理解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中蕴含着大量丰富的传统文化要素,是非常优质的课程资源,对于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传统文化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不注重挖掘诗词的文化内涵,造成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漠视。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他们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教师应注重对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发现蕴含于其中的文化资源,并利用恰当的方法将这些文化要素传递给学生,让他们细细品味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进而内化到自己的精神中去,以培养他们的文化传承能力。由于古诗词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所以在教学中也可以详细讲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深入了解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能够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创作背景和方法有一个良好的认知,从而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在学习《清明》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清明节的由来,以及清明的古今习俗,这样除了可以让学生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外,还可以借助清明这个节日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师除了注重挖掘诗词的文化内涵外,还可以从多角度去解读这些文化,丰富古诗词的教学内容,以便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同时还要注意与生活相联系,增加古诗词的趣味性。
        (二)丰富诗词教学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在古诗词课堂上进行,还可以在课外实践中,开展一些古诗词的专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走进文化,增强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近年来许多孩子都热衷于过圣诞节,举办圣诞活动,各种消费场合也是以圣诞爷爷作为吸引顾客的手段。对于我们自己的节日,如重阳节的时候都很少有人去插茱萸,连春节也越来越没有年味。有些学生的英语学得很扎实,但对于简单的古文阅读却感到很困难,对于用方块字传承的中华民族文化更是有一种冷漠感。作为教育者,这就需要我们去反思,是不是教育中缺少了对孩子弘扬传统文化的教育呢?对于外来文化我们应该理性看待,热衷于外来文化的同时,不能忘记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应该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就像孔子学院一样,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我国的传统节日肯定是经过了无数次洗礼,才得以流传下来,有很大的传承价值。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不少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词,教师在上课时,除了给学生们拓展传统节日的知识外,还可以专门就诗词中蕴含的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活动。如在学习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之后,可以让学生们详细地查阅重阳节的发展历史、节日习俗、节日饮食、节日的起源等,并以主题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们进行汇报或者演说,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理解和感受。在古诗词教学中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让传统文化在学生们心中生长扎根,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能力。如博物馆、著名诗人故居、文化遗址等这些古建筑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教师可以有条件的组织学生去参观,在活动中,可以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历史的了解,从而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为其传统和弘扬传承文化打下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