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契机 物尽其用——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资料有效运用

发表时间:2021/3/12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2期   作者:周亭廷
[导读] 小学语文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要适当引进课外资料,将课外与课内有机融合。在阅读教学中,引进与教材文本相关的课外资料,能使阅读教学得以有效优化,既可增加课堂的信息量,有能使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周亭廷     宁海县桃源街道回浦小学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要适当引进课外资料,将课外与课内有机融合。在阅读教学中,引进与教材文本相关的课外资料,能使阅读教学得以有效优化,既可增加课堂的信息量,有能使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外资料;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1-204-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
        在阅读教学中,课外资料的补充能够更好地丰富文本内容、丰满人物形象、促进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深刻解读等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课外资料主要包括与课文相关联的作者经历、原文(著)、典故、时代背景、作品中人物的经历等。其类型主要包含图片、文字材料、视频等。笔者发现在阅读教学课外补充资料的链接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链接的时机不佳。有些教师追求形式,为了“链接”而链接,选择的时机不佳,导致链接的效果不如意,常有画蛇添足之感;或者为了预设中的“标准答案”,过早或过迟地链接,削弱学生的自主性,常有“走过场”之嫌。
        二是链接的内容单一。其链接的内容只是一些文字材料,而文字材料中基本以“作者的经历生平”“社会时代背景”为主,内容上较为单一。
        三是链接的资料繁杂。教师如果在教学实践中过多地去设计资料的链接,学生常常会“走马观花”,游离于课文之外,更谈不上对课文表达形式的感悟、情感的体验和内容思想的理解了。
        总的来说,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教师因对补充课外资料要达成的目标没有明确定位、把握不准课外资料出现的契机、利用课外资料进行教学时远离文本过度发挥等现象时有发生。在实践研究中发现,教师必须把握好课外资料嵌入的内容、位置、契机,才能让文本与课外资料的补充相得益彰,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解疑释惑,丰富知识储备,化解教学中的重难点,助推情感的升华。笔者将从明“盲点”,扫清障碍,释“难点”,铺路搭桥,燃“情点”,升华感悟和和衔“接点”,提升素养,四个方面来阐述课外资料有效利用,有效达成阅读教学。
        一、明“盲点”,扫清障碍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因此,背景资料的了解是我们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过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有些课文涉及到一定的时代背景、社会历史、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离学生的生活太远,而学生又缺乏相应的社会知识或生活经验,学习时往往理解困难,思维阻滞,造成认识上的“盲点”。
        如在学习陆游的《示儿》这首古诗之前,学生对背景资料的了解,会使其对诗人当时的心情引起共鸣。


在一次研训课中,执教老师结合文本,通过呈现视频、分享课前学生手机的资料、介绍诗人生平等方式,带领学生走进诗人、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古诗意境,从而体会诗人写诗时的心情,让爱国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萌发,从小树立爱国思想。
        二、释“难点”,铺路搭桥
        课外资料虽然不是文本解读的主体对象,也不是学生认知的主要部分,但它的确能为某些“浓得化不开”的阅读难点的化解提供必要的帮助,以知识性的钥匙来打开一把知识的锁。
        笔者在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在用“我读出了一位的鲁迅,是从体会出来的。”这样的句式交流分享自己读出来的鲁迅印象时,对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地方,进行资料补充,帮助学生理解。
        比如在“趣谈《水浒传》”这部分理解中,适当加入《表》《小约翰》的资料,让学生知道这两本书是鲁迅为全中国儿童翻译的童话,他不仅关心自己的侄女,还关心全国的孩子。
        针对比较难懂得句子,比如:“你看,四周黑洞洞的,怎么会不碰壁?”鼓励学生运用整理出来的资料锦囊,结合课文理解句意,并且教师适时配乐讲解加深学生印象,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感受鲁迅勇敢无畏,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还强调这种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三、衔“接点”,提升素养
        “接点”特指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的连接点,或是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有述:“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笔者在教学的拓展延伸处适时地链接与课文相关的原著片段或者精彩镜头,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打通课堂内外。在课尾时,课外资料的链接呈现,牵引着学生徜徉在优秀文学读物中,往往就是课内走向课外的连接点。
        在上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以后,笔者推荐学生阅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还有巴金《一件永远不能忘记的事》,并且希望学生课后依然可以借助课外资料了解更多的鲁迅先生。在《月是故乡明》一文的学习中,笔者借助琦君的《月光饼》让学生更加深切的感受到在各种事物中蕴含的浓浓思想之情。
        面对琳琅满目的课外资料,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课外资料嵌入的内容必须立足服务于文本,服务于学生的教学目标,课外资料嵌入的位置要不偏不倚,课外资料出现的契机,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这种立足文本、立足课堂、立足学生基础上的必要而且有效的拓展,才能成为学生学习语文最有力的“助推器”。
        教材文本是圆心,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就是投水之石,一石入水,在学生心中荡起层层阅读的涟漪,扩散的波圈越大,收获的语文要素也就越丰富。教师搭建平台,激励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由一篇课文的阅读辐射到整本书的阅读,建构起自己的知识库,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要素。
参考文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华东.反思语文教学中的“超链接”[J].教学与管理,2014(4).
[3]苏晓静.运用课外资料,深度解读文本[J].语文教学建议,2019.10.
[4]毛雪军.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课外补充资料有效链接[J].教学与管理,2017.10
[5]陈美樱.适度拓展,有效优化[J].语文理论研究,200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