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8期   作者:张瑜
[导读]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好,我国土地开发利用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统筹城乡发展,做好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已成为重要的建设理念和方法。
        身份证号码:23272119830916XXXX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好,我国土地开发利用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统筹城乡发展,做好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已成为重要的建设理念和方法。在过去,中国的土地管理比较粗放,留下了很多管理问题。因此,深入理解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的内涵,有效改善工作中的不足,不断创新管理路径,具有典型的社会经济意义。
        关键词:土地整治;耕地质量评价方法
        引言
        当前土地整治工程的重要性逐年上升,尤其是全域土地整治概念的提出已成为了国家战略部署性任务,成为了对耕地的有力保护,同时也有利于提升耕地质量。通过有效分析对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质量影响的衡量是评定治理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1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土地整治就是从国家土地利用的相关规划与要求出发,对农村工农业用地和居民点进行综合性整治管理,以促进农业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为抓手,不断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率,实现农村耕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及农业生产效益的提升。土地整治的方法是多样而复杂的,需要综合应用行政、经济、工程技术、法律等手段加以保障。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它以某一项土地整治项目(如农用地整理、土地复垦、建设用地整理等)为管理目标,需要连续性地做好项目开始前的申报立项、设计、政策处理、招投标工作,项目实施中的施工监管、进度控制工作以及项目完成之后的验收、审计和后续管理等工作。做好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科学配置和利用土地资源,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既能够满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农业农村地区发展的需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又能切实提升农村地区的建设管理水平,推动农村地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统筹发展,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2土地整治工作中现存问题
        2.1对耕地质量不够重视
        对于目前的土地整治工作来说,工程进行的主要目的和行动动力是在于增加耕地面积,只要改造出来的是耕地可以种植粮食作物就可以,这是一种较为片面的认知思维。在这一错误的导向引导下,土地整治工程实施过程中片面追求耕地面积最大化而忽视了耕地质量的提高,土地整治不能仅仅局限于耕地数量的增加更应该重视耕地质量的提高,除了要重视增量土地还要重视存量土地。
        2.2项目工程对土地质量的印象
        土地整治项目的展开对提升耕地面积确实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进行土地整治的过程中,不同土地整治类型所要进行的整改工程是大不相同,整治的对象氛围盐碱地、沙荒地、河滩地、沟壑地等等,不同类型的整治对象最终形成的整治结果也是不同的。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当中,土地整治工程给耕地质量提高带来的问题通常都被人们忽略,片面追求耕地面积的大幅度提升而忽视了耕地的实际质量问题,这样的土地整治工程就失去了工程建设的本来目的,从而影响了土地整治工作的具体成效。
        3面向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评价优化
        3.1评价优化思路
        在具体评价耕地质量状况时,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等各项指标只能反馈耕地自然质量,而在具体进行土地整治时,自然环境会在很大程度内影响耕地质量。相对于环境因素而言,耕地自然质量的变化较为缓慢,可以确保更为全面的反映土地整治对耕地质量造成的影响。

在我国现阶段具体进行耕地整治作业时,普遍采取灌溉工程和建设排水工程,其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工作条件,实现耕地利用率的有效提升,就该角度而言,相关人员需要从耕地经济角度进行评价分析,明确对于耕地质量而言,耕地条件改善,对其造成的主要影响,在改善耕地条件的过程中,田块周边环境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进而使耕地生物特性产生变化,基于此,需要从生态环境角度对耕地质量受到的影响,进行科学评价。
        3.2深入群众,制定符合实际的建设方案
        需要在社会中广泛宣传土地整治相关内容,让公众参与到土地整治的相关工作中,对项目予以全面的了解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使规划设计方案符合实际需求,保证方案设计的更科学、合理。在项目区选择规划确定在以后要及时公示,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聘请农民担任质量监督和调解员,让农民加入土地整治项目全过程。
        3.3实施评价方法
        就耕地经济、生态环境和耕地自然属性而言,分析土地整治为耕地质量造成的相关影响,完成指标筛选。在对耕地自然地质进行质量评价时,基于以往工作经验选择土壤类型和地学特征等指标,通常情况下,土壤类型和地学特征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程度的静态特征,会由于人为因素发生改变。就社会经济发展而言,如果要科学评价耕地利用效率,可以选择使用耕地条件,耕地条件的科学性对其农田建设具有一定程度的决定性影响,进而会进一步影响耕地高产稳产目标的科学实现。就生态环境评价而言,可以选择使用生物特征和健康状况等指标,以上两项指标具体是指土壤有益微生物和污染情况,能够科学反映耕地生态环境。在此过程中,耕地自然指标之外的其他指标均会在一定程度内受到人为管理因素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动态性,施肥情况和平和专业技能,引导其将所学知识同生产经验密切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还需要在农村有意识地开设专门的信息化技术运用平台,使得诸多没有经验的农户来分析与讲解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内容,使得其逐步掌握专业的信息化操作手段,能够在自主生产作用中利用好信息化技术。
        3.4完善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
        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在电子商务时代为了从根本上发挥信息化平台的力量与价值,真正服务农村的相关生产作业,就必须要从过往的实际经验出发,建立专门的信息数据库,为后续的相关信息化工作提供数据基础。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区域尽管建设了一定的信息化平台和服务机制,但在具体工作的过程中却缺乏了数据库的建设,使得信息化平台更多是以形式主义的姿态出现,农户没有根本上利用起来信息化平台。而通过良好的数据库建设支持,能够为过往的实际情况做一个总结汇总,在最新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给予更多的针对性指导,以求提升农业生产、销售的质量。与此同时,数据库的建设能够绕过中间商,使得农户在电子商务时代下直接与市场展开交流和互动,保证信息化的公开透明,最大程度上保证农户的收入水平。目前我国已经推出了众多的平台,有能力的农户能够打响自身品牌,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例如,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农村开展了大规模的电商活动,以自身区域特色的农副产品为基础,兼顾其他类型的农产品推出,形成一条专门“信息化平台与传统产业”的连通道路,将农户的生产产品更好向外扩张,输送到全国各地有需求的区域,切实帮助农业生产的作用和价值影响力扩大,提升了农户的经济效益。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代就有着丰厚的土地改革经验,然而在实际应用当中,当前我国的耕地态势大概处于人均耕地少且日益减少;总体耕地适量水平偏低、后备资源不足且没有质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环境污染问题严重。针对这些问题,应当不断通过土地整改工程的落实来实现对耕地质量的提高,要想切实保护我国现有耕地,要不断缓解我国当前后备资源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明乐乐.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及政策建议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20.
        [2]匡丽花,叶英聪,赵小敏,等.基于农用地分等修正的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的影响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20,32(17):198-205.
        [3]汪文雄,余利红,刘凌览,等.农地整治效率评价研究———基于标杆管理和DEA模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24(6):103-1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