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建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扬州 2252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高速发展,建筑行业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正在不断地转变,呈现出工程体量大、施工难度大、“四新”的大量运用、周边环境复杂以及民工维权意识强烈等新特点,导致参建各方的项目管理难度大大加强,且传统模式的政府监管越发不适合,因此基于“一网通办,一网通管”的新要求,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引入“驾驶舱”理念,开展对行业的监管,提升政府效能,促进行业整体良性发展,正成为一种新常态、新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AI技术;工程监管;项目管理
1建筑安全监管信息化人脸识别考勤技术的应用
通过对近年来建筑工地安全、质量事故发生的原因统计分析,发现施工单位关键岗位人员现场缺失、不履职是引发事故的主因之一,而监管部门也难以通过后期的调查取证来确定相应的证据并进行处置,且做不到事前预防,是管理失效的一种体现。人脸识别考勤技术通过移动设备终端定位技术,结合人脸动态识别技术,大大提升了考勤的真实度和有效率,令相关考勤人员有了敬畏之心,促其到岗履职。依据考勤制度,考勤人员必须在预设的考勤有效区域内和每天有效考勤时段内,进行间隔5h以上的2次打卡行为,才能作为一个有效考勤记录,每月按照日历天数的80%有效考勤作为判别相关人员到岗履职的重要依据。相比原考勤技术,目前的考勤办法需结合实名制管理,各考勤人员必须是实名制登记的人员,项目经理、安全员等特别重要岗位的人员必须采用工程中标信息中预留的手机号码进行注册,以免发生代考勤现象。同时,3D动态人脸识别技术的引入令照片打卡无处遁形。通过近阶段的推广应用,大部分项目的关键岗位人员的到岗履职率明显好转,尤其是兼职关键岗位人员到岗履职率显著提升,改变了以往猫和老鼠的模式。
2建筑安全监管信息化实名制管理系统的应用
2.1人员管理的精细化
首先,新进人员进入生活区前,必须先进行实名制系统录入,采集相应的基本数据,然后在首次通过生活区门禁系统之前,完成人脸识别的初始登记,刷脸进入,入住相应的宿舍。未进行实名制信息采集的人员,无法通过生活区门禁闸机,更无法进入施工作业区,从而实现第一层人员的物理隔离。其次,进入生活区的作业人员,需要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合格后,通过实名制系统记入相应的培训记录,并反馈至作业区门禁系统,作业人员才可通过门禁匝道,进入作业区施工,确保了岗前教育落实到位,达到现场人员精细化管理的第二层目标。
2.2维权管理的精准化
根据“一网通管”的要求,依托“驾驶舱”管理理念,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实名制管理系统为此类维权事件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持,提高了事件处置的公允性和透明度。根据管理要求,施工总承包单位应全面负责实名制台账的管理工作,对项目上的每位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进行实名制录入,并每天根据实际情况对作业人员的状态予以更新(入场或退场),同时门禁系统将记录每个作业人员的出入场时间。当维权事件发生,双方存在分歧时,监管部门可首先通过调取门禁系统的记录,确认维权者确实在被诉工地现场从事作业,然后依据门禁系统记录的每天出入记录,并辅助于其他证据,对各方进行协调,帮助信访人维护其合法权益。对确认信访人并不在该工地作业,或相应的记录数据远远小于信访人的诉求的,将其归类为恶意讨薪处理,列入黑名单,增加监管措施。
3建筑安全监管信息化智能监控系统的应用
3.1安全管理的助手
AI监控系统在工地作业区域内的大量布置,大大减少了工地安全管理人员机械化工作的强度,提升了工作效率。通过AI探头可以对施工现场作业人员是否佩戴劳防用品等行为进行识别,并结合人脸识别技术,将违规人员的违规行为在作业区的大屏幕上予以公示,主动警示作业人员不要违规操作。通过合理地布置AI探头,改善人为巡查的不足,可以全天候无死角地对现场作业人员的违规操作进行监控,持续有效地对违规操作作业人员形成威慑;同时结合奖惩制度,对表现良好的施工人员还进行适当奖励,促进作业人员安全意识的提升。
通过深入学习,AI探头已经可以在多种场景下执行各类基础性风险识别的工作。
例如,起重机械智能监控、现场动火作业智能监控、登高作业智能监控等。随着AI监控的深入应用,现场有限的管理资源将从机械化的巡检工作中得以解放,从而投入更有价值的工作中。
3.2政府监管的延伸
精细化管理是政府监管的发展方向和要求。通过“驾驶舱”平台分级接入施工现场的AI监控系统,监管部门的眼睛无限延伸,施工项目部会在无形的眼睛注视下,进一步加强管理,“一网通办、一网通管”的内容进一步完善。监管部门通过AI监控传递的数据,辅助大数据处理,“驾驶舱”会自动触发可能发生隐患的预警信息,然后通过调用现场监控视频进行二次确认,随即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至现场核查处理,完成后进行预警的销项处理。通过AI监控系统,使有限的监管资源,发挥了倍增的效用,实现了精准处理。
4建筑安全监管信息化移动监督APP的应用
4.1专项治理的助手
监督人员通过首次监督会议,在施工现场应用移动终端GPS在地图上进行坐标标定,形成本市建筑工地分布图,为各类基于特定区域的专项管理提供基础服务。通过GIS的综合展示,可以使监管部门更为直观地总览本市工程建设的总体概况。例如,各类预警信息在GIS地图上按不同的方式进行提示,提醒监管人员及时进行处置;台风期间特定区域工地的作业人员撤离,利用GIS地图展示,可以做到不留死角,提升管理效能。
4.2执法标准化的助手
长久以来执法人员对于违规、违法问题的描述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相同违规行为的表述存在天壤之别,计算机很难通过判别描述形成相应的汇总、分类数据,不能为监管部门制订管理规范提供有效支持。通过研究标准问题库,将各类常用的问题描述和违反的相关法条进行匹配,可将散乱的数据转变为有效的信息,为监管工作精细化提供数据支持。
4.3监督人员技能提升的助手
移动监督APP是对各业务管理系统的集成,将各管理系统的信息在App中展示,满足监管人员的现场执法检查信息查询需要。通过APP采集现场执法检查的原始记录,形成相应的监督记录,并根据违规行为的严重程度,确定是否开具进一步的行政措施单,并要求监管对象的负责人当场电子签收,完成整个监督检查的现场执法环节,形成完整的闭合环路。由于需要现场的完整执法,对监督人员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迫使监督人员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提升,满足行业不断变化的需要,满足服务监管对象,做好“店小二”的要求。
4.4综合预警集成助手
1)监督频率偏低预警。根据监督执法手册的要求,监督人员按规定定期对项目进行监督检查,当在规定时间内监督模块中未接收到新监督信息,将通过“驾驶舱”提醒监督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履行职责,确保项目处于受控状态,并在监督人员履职后,对预警信息销项,“驾驶舱”相关工地的展示才会恢复常态化。
2)检测信息的预警。根据材料检测的要求,各类检测都有唯一性标识,每项检测数据和项目自动匹配,当发生不合格检测数据时,所对应项目会自动进行预警提示,表示存在不合格项,要监管人员进行后续措施,直至销项闭口后恢复正常。
结语
基于信息公开原则,企业也可以利用政府的数据,建立相应的内部诚信档案,将不稳定因素在项目组织阶段就进行排除,提升企业的管理能效。总之,基于“一网通办、一网通管”的要求,在“驾驶舱”的支持下,政府的监管将更为精准化,对企业的服务更为精细化,真正体现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精髓。
参考文献:
[1]黄慧.浅谈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质量政府监管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6(13):184-185.
[2]刘瑛.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监管中的应用[J].电子测试,2014(17):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