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艺博联合建筑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摘要:文章着眼于从中国三大藏区到青海三大代表区域,推演到隆务河谷金色谷地热贡地区的区位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研究,自上而下的论证同仁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价值体系。其目的是研究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本底,进而明确“名城”的物质、非物质要素的保护与利用价值。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藏区;热贡文化
1、青海省同仁县概况
同仁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九曲黄河第一弯、美丽富饶的青海省东南部、黄南藏族自治州东北部;依山傍水得城,具有“金色谷地”美誉的隆务河谷之间,是山、水、城一体、城乡结合的繁华形盛之地。同时,凭借秀丽的自然景观、历史悠久的宗教文化、饮誉中外的热贡艺术、丰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神秘古朴的村寨民居而闻名,成为青海省乃至安多地区著名的文化名城及藏传佛教中心。
2、中国藏族区域特征
2.1 中国藏区划分
中国藏区根据区位不同,大致可划分为卫藏、安多及康巴藏区,其中安多藏区主要位于青海省全域及西藏民族自治区东部地区。
2.2 安多藏区地域特征
2.2.1 安多藏区整体特征
隆务河流域地处安多藏区,主要位于昆仑山以北地区,九曲黄河的上游流经这里,有辽阔的高原、黄河九曲第一湾和面积广阔的青海湖。
金色的隆务河谷使历史上多民族曾在这里融合,使这里的文化具有与其他藏区不同的多元文化元素;加之隆务河谷宜牧宜农的生存环境,使得其衍生文化形成沿隆务河谷聚集的分布特征,也使得黄南州的热贡艺术、土族於菟舞、黄南藏戏、热贡六月会等黄南州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在藏族传统文化中脱颖而出。隆务河谷地区逐渐成为安多地区藏族精神文化的象征、历史文化的缩影
2.2.2 青海省域文化代表区域
青海省依据其特有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建筑样式等因素,可罗列为三个代表区域,分别为贵德地区、湟源地区和湟中地区。从历史渊源上分析,同仁具有典型的贵德地区藏族特征。
2.3 热贡文化的体现
“热贡”地处西藏文化、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处,这个地区的特点,是形成既区别于西藏艺术,又区别于中原佛教艺术而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同仁是热贡藏传佛教的发源地,历史悠久,神奇华妙,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东方艺术史册上留下了瑰丽的篇章。
3、同仁县历史文化特征
3.1早期历史
同仁自古以来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公元前5世纪前后,湟中羌始祖无弋爰剑从西秦出逃“亡入三河间”,同仁所在的大小榆谷,特别是隆务河流域成为羌人稳定的根据地。由于这一地区土地肥沃,也是羌族部落的争夺之地。魏晋时期,建都乐都的鲜卑族秃发部南凉政权的势力一度深入今同仁地区,同仁隶南凉浇河郡管辖。南北朝时期,漠北柔然,西域吠哒及吐谷浑与南朝往来的“河南道”也经过同仁地区,至今仍然是青海经甘南入川的一条捷径。公元六世纪中叶,北周博陵公贺兰详出兵攻击吐谷浑,北周在今化隆县设置廓州,管辖今化隆、尖扎、同仁等地。隋、唐因袭此制。
3.2 藏族聚居区的形成(唐)
公元7世纪,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攻灭吐谷浑,与唐军形成对峙局面,双方和战无常,同仁仍属廓州,受鄯州(今乐都)都督府节制,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朝廷将黄河九曲之地予吐蕃,包括同仁在内的黄南、海南地区,遂由吐蕃管辖。玄宗开元年间,唐曾一度收复九曲之地。但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乘虚而入,尽占唐陇古、河西之地,安多藏区逐渐形成,同仁亦开始成为一个藏族集中聚居区。
3.3 宋、元、明、清时期历史沿革
公元13世纪初,元朝建立,藏区由三个宣慰史分区管理,总领于宣政院。包括同仁在内的安多藏区,则由设于河州的吐蕃宣慰使司管辖。
当时同仁地区隆务十二部尚未形成,势力较大的阿哇日昂锁的祖先被任命为必里万户府长官,管辖今海南、黄南、甘南一带的藏族部落。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设河州、西宁、洮州、岷州、松藩等“西蕃诸卫”以控制安多藏区,同仁地区由河州卫节制。洪武、永乐年间,推行军屯,在今同仁县北至保安一带设保安四屯。这是第一次中央屯戌军深入同仁。明末清初,西蒙古厄鲁特部和硕特部固始汗应四世班禅之邀进入青海,以护教姿态,收抚了青海藏族部落。隆务河流域归入固始汗的管辖。清代改保安堡为保安营,置保安都司衙门,隶循化安抚厅,保安成为明、清中央政府在隆务河流域控制各藏族部落的一个军事基地。
3.4 宗教文化的兴起与稳定政权的建立
元、明之际,阿米拉杰札那哇的隆务家族的势力开始掘起。在蒙古人的支持下,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同仁地区又有了新的发展。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隆务家族与明朝中央政府建立了密切的关系,随着洛哲格之后的官都坚参端主仁钦、洛哲却主、端主僧格、洛哲华丹等皆受明王朝册封国师,隆务寺的影响显赫一时,逐渐形成以隆务寺为中心,隆务12部为基础的政教合一体制。
明、清以来,隆务寺不断扩大建设规模,健全僧伽制度,成为安多藏区著名的六大寺院之一。寺院建筑宏伟,僧侣众多,学经制度严密,高僧大德辈出,在藏蒙佛教界享有盛誉。
至此,隆务寺的政教合一统治体制日益巩固,不断发展。至民国同仁建县,政府政令,非通过隆务寺不能达于各藏族部落。同仁藏区事实上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政教合一的社区。
4、隆务河金色谷地区域价值
4.1 隆务河流域的远古文化
同仁地处甘肃青海交界处的九曲黄河第一弯,古誉为“九曲黄河第一城”,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在这块土地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各族人民开发西部、建设西部,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历史见证,在隆务河流域发现的马家窑,半山、马厂、齐家、卡约、辛店文化遗址、墓葬,说明早期的人类在同仁地区的发展不仅是连续的而普遍存在的。
因此,同仁是中国西部远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古代羌族吐谷浑、吐蕃族和汉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珍贵的文化遗产的见证,这些古文化遗址、遗存孕育了隆务河谷文化发展。
唐安史之乱后,吐蕃族占领唐陇右、河西之地后,安多藏区逐渐形成,同仁开始成为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聚居区,以藏传佛教为主的宗教活动及文化开始在同仁地区传播元、明之际以隆务家族为代表的格鲁派,在同仁创建了在安多地区有很大影响的隆务寺,政教合一体制确立,至清代同仁地区沿隆务河流域的藏族聚居区,广建寺院,形成了以隆务寺为主寺的三十五处格鲁派(黄教)寺院,以琼贡寺为主寺的五处宁玛派(红教)寺院,以及黑教寺院一处,木合萨寺。现今保留有一定规模的藏传佛教寺院四十多座,其中主要分布在隆务河谷与村落,城(镇)融为一体,因此现今同仁地区仍是安多地区宗教文化的中心之一。其隆重而丰富的宗教活动,也是同仁地区宗教文化的特色之一。
4.2 特色空间价值——隆务河金色谷地文化带
同仁地区的人口主要聚集在由东西两侧的夏琼山和阿米德合隆山形成的隆务河谷地带。自南向北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人口分布逐渐稠密。城(镇)、村落依山得水,与自然环境融于一体,既保持了山城(村)一体的便捷联系,又满足了城(村)的生活和防卫功能。其布局形态特征是:传统城(镇)村落,沿隆务河依山就势点状分布,以在隆务河西岸,座西面东分布为主,隆务河象一条银链,沿河的传统村落像镶嵌在银链上的颗颗宝石。每个城(镇)村落的布局是以寺院为核心控制点,村落呈环绕拱卫之势,风貌景观独特。这种独特的布局形态与格局特色是同仁地区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世代传承的载体和象征。
5、结语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以区域区位价值为源,以历史文化资源和环境格局要素为根,以名城本体保护为本。研究分析同仁的区位有利于挖掘该地区最根本的价值禀赋和文化内涵,名城的保护与利用要避免仅仅以“城”论城,而是要从“区域”的范畴去研究名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关注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古寺庙、文物古迹及地下文物藏区的同时,也要关注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艺术,关注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山水景观和人文格局。
参考文献:
[1]青海省同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5版);
[2]青海省同仁县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
[3]《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2010-202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