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研究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8期   作者:张慧峰 史立强
[导读] 摘要:“双师型”教师是我国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师资保障。
        1.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德阳  6180002.中国水利水电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四川德阳  618000
        摘要:“双师型”教师是我国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师资保障。然而,当前我国“双师型”教师培养却存在着诸多难题,“职前培养”先天不足、培养政策体系不健全、行业企业未能充分参与、职业院校缺乏长远培养规划、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意识薄弱,致使“双师型”教师培养成效甚微。通过构建高职“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系统及结构、能力素质结构模型、能力素质发展类型,以期对培养和提升高职“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教师能力素质
        1 “双师型”教师内涵概述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就提出“双师型”教师培养理念。1995年,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正式提出“双师型”教师建设理念,但对其概念未作明确界定。从此,“双师型”教师培养开始上升到了国家政策高度。进入新时代,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在此,从官方相关政策文本角度,对我国“双师型”教师培养内涵演进进行梳理,由此得出双师型”教师培养在各阶段的培养理念有所不同。由官方政策文本阐释可知,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具有专业实践能力;二是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在我国学界,对于“双师型”内涵的界定,因所处的时代不同所提出观点也有所不同。在1995年至2002年期间,学界对其内涵概述主要有:双素质标准、双证标准、双能力标准、双职称标准等。双证标准就是指,具有职业资格证和教师资格证的教育者;双素质标准是指,具有高级专业人员素质和良好职业素质的教育者;双职称标准是指,具有工程师和讲师资格职称的教育者。近年来,学界一致认同的观点是:不仅需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专业化的教学实践指导能力,方可称之为“双师型”教师。
        2“双师型”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2.1“职前培养”先天不足
        当前,我国“职校师范生”主要还是源自传统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另外,地方综合院校中普通师范院校、综合型大学、工科大学也积极加入职教师范生的培养行列。2015年起,国家又新增设了职业技术领域的教育硕士,天津大学等49所综合型大学、工科大学,都开始招收硕士层次的职教师范生。尽管如此,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培养“职教师范生”人数上升缓慢,每年的培养数量,仅是“百万扩招”后高职教师缺口的1/3。
        2.2培养政策体系不健全
        目前,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采取“认定标准”各不相同。有“双证”“双职称”“双能力”等多种认定标准。当前“双师型”认定标准形式不一,导致“双师型”教师培养数量严重短缺。因缺少官方统一标准,作为操作主体的各职业院校只能制定易于自己实行的认定条件,最终使得“双师型”教师培养实效不佳;其二,培养评价与监督体系缺乏。当前,我国职教师资素质虽有所提升,但与2019年提出的培养目标相差甚远,这与缺少政策监督有很大关系。
        2.3行业企业未能充分参与
        当前,在我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中,师生无法广泛深入参与生产实践,导致培养的毕业生很难符合市场、行业企业需求。“校热企冷”现象甚是普遍,导致校企合作层次低。在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中,更多的企业看重的是有无盈利的可能,也有一小部分大型企业期望在校企合作中能够实现某项科技开发,由于职业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相对薄弱,为此很难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科技成果转化,所以企业缺乏协同培养教师的动力。另外,部分企业对参与产教融合不够重视。双方互为合作对象,均是深化产教融合责任主体,只有校企双方互商、共治、共担、共享,产教融合才能取得实效[1]。反之,当企业总把合作目标放在眼前的短期利益上,则校企双方就无法实现共赢互惠,“双师型”教师培养自然就无法取得实效。


        3高职“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培养措施
        3.1构建能力素质的发展类型
        基础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动力能力的有机联系构成了一名高职“双师型”教师的能力有机结构,只有具备了以上三个方面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其能力素质结构才是较为全面和合理的。一名“双师型”教师,如果只具有了“教学能力”和“育人能力”,我们将其称之为“教书育人型”,而当他具备了“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实践能力”时,才能说是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在成为一名合格的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基础上,如果还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那么我们可以称这样的教师为全面发展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教书育人”是“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发展的起点,成为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则是其中间环节,也是最为关键的阶段,而高职“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发展的最终目标则是完全具备“教学能力”“育人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专业技能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2]。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一名“双师型”教师达到“全面型”时其能力素质发展就到此终结了,在一名高职“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发展的实际过程中,其能力素质发展不仅需要各种能力要素协同发展,而且发展轨迹还是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3.2重视构建高职“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的系统及结构
        在新时代,为了保证育人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坚持“突出师德”“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原则,对高职院校而言,则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3]。因此,“双师型”教师在“教书”的同时,还必须具有最基本的“育人能力”。“教学能力”和“育人能力”构成了“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能力系统”。从职业发展动力看,高职“双师型”教师为了能跟上本专业的社会发展,就必须在教学实践、科学、技术与工程、医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或教育等领域开展有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对教学中或专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地探讨,并撰写相应的学术著作进行公开发表,以加强自身在本专业中的教学能力和提高自身专业学术水平,最终促进自己的职业发展。
        3.3建立起能力素质的结构模型
        高职“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结构模型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看,用高职“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结构三棱锥的体积大小就可测得任意一位“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素质发展水平,且其水平与该教师基础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动力能力大小成正相关[4]。从实践指导意义看,“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结构模型揭示了在基础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动力能力任意两个要素大小确定的情况下,另一个能力要素成为决定“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大小的重要变量,因此,在实践中如果片面强调“双师型”教师某一能力的发展,都存在一定的偏颇,只有“双师型”教师具备这三种能力,且三者都成正相关发展,才表明该教师的能力素质水平越高。
        结束语:
        总体而言,提高双师型教师能力非常重要。在“双高计划”中,国家也确立了以“育人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教学能力”等作为高职“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发展评价的导向机制,然而,“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实践过程中,除亟待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校三级“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发展管理的良性互动机制外,还需建立和完善以产教融合提升“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的横向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军.浅谈新时代高职院校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路[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9):23-24.
        [2]韩晨平,甄梓童,邵泽彪.依托双师型教师提高建筑学本科生设计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05):140-146.
        [3]刘光平.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素质能力评价指标研究[J].戏剧之家,2017(03):219+2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