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更康切尔银矿床土壤地球化学统计学特征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10月30期   作者:严钊
[导读] 本文基于研究区1:2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严钊
        (成都理工大大学)
        摘要:本文基于研究区1:2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通过对7634个样品测试中Sb、Ag、Pb三元素化探数据处理。利用Spss、Excel等软件对各个元素进行频率统计和分析,计算出其数据的偏度和峰度、变异系数等结果表明所有元素均不服从正态分布,总结出那更康切尔沟银矿床为热液型矿床,其成矿并非单次热液作用形成,而是多期次不均匀叠加形成。
        关键词:那更康切尔;银矿;土壤地球化学;统计学
1 区域地质背景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柴达木、西秦岭、东昆仑、巴颜喀拉 4 个地体交汇位置;构造单元划分属于北昆仑岩浆弧(许志琴等,2006;Xia et al.,2015)。在那更地区构造应力较为集中,构造错综复杂(许志琴等,2006;Xia et al.,2015;Dong et al.,2018),包括近东西向、北西向、北东向和北西西向几组。南部断裂构造以东西向为主,中部以北西向为主,东部则以近南北向为主,局部见弧形断裂带发育。
        区域上侵入岩广泛分布,在研究区北部成片分布,南部等地区较为零星分布。
        区内岩浆喷发活动主要为晚三叠世火山活动,晚三叠世火山岩构成鄂拉山组地层主体,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沿拉窝断裂带展布,与华力西期岩体呈不整合接触,与南侧金水口岩群呈断层接触,与北侧下伏的金水口岩群、二叠系岩体呈不角度整合接触。
        研究区内总的地势是西高东低,主要山峰高度在4600m以上,地形起伏相对平缓,呈缓丘起伏高山地貌景观。区域上元素含量变化幅度较大,尤其是Ag、Pb、Sb、As、Cu、Zn、Sn、Ag等元素富集程度较高。
2 矿区地质背景
        研究区出露地层有下元古界金水口群(Pt1J)、上三叠统鄂拉山组(T3e),在沟谷中有第四系冲洪积、残坡积(Q)分布。
        研究区内构造主要为褶皱,断裂较不发育。整体构造线方向为东西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
        矿区内岩浆活动主要发生于华力西期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印支期岩浆喷发形成酸性-中性-基性火山岩系,即为鄂拉山组(T3e)。
3、土壤地球化学数据特征
3.1 样品数据特征
        在对数据处理之前,分别对各个元素的数据结构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统计出了各个元素的最高、最低含量以及平均含量,除此之外,还对各个样品中元素含量的极差和倍率(极差/平均含量)进行了计算。其中极差和倍率的大小可以反映元素在研究区内含量的变化的均匀程度。一般而言,若元素含量的极差和倍率较大,反映其在区内分布极不均匀,在局部地段为高度浓集,局部地段可能极度贫化。
        不难看出,Ag、Pb元素含量的极差较大,均大于3900,其中Ag元素含量的倍率也高,反映其在区内元素含量在局部高度富集,有较好的成矿潜力。Sb和Au元素含量的极差和倍率较次之。
3.2 元素偏度和峰度特征
     
        基于全部土壤地球化学样品测试分析数据,通过对各个元素的峰度和偏度进行统计和计算,检验各个元素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其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样品峰度及其偏度临界值为0.0028和0.0056。
        综合以上各个元素的分布特征,可以看出研究区内土壤样中所测试的3个元素均不符合简单正态分布,表明其并不为单次热液作用形成的结果。
3.3 元素富集和离散程度
        元素富集程度以浓集系数来表达,其浓集系数为研究区元素含量的算术平均值与区域元素丰度的比值。若地质体中元素含量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则表明元素在该地质体(地层)中较为富集,则该地质体就具有成矿可能性,浓集系数越大,越有利于成矿。
        元素离散程度以变异系数(CV)来衡量,变异系数为某元素平均值与其标准离差的比值,是指限定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元素分布的均匀程度。变异系数的大小,反映元素分布的离散性。CV越大,表明元素在地质体(地层)中是不均匀分布,即元素在地质体(地层)中的部分位置含量偏少,而在另一部分位置则发生浓集,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下,元素浓集的位置也就有着较大的成矿潜力。
结论
        (1)对那更康切尔沟银矿研究区土壤样品中Ag、Pb、Sb等3种元素进行测试及数据处理,结果表明所有元素均不服从正态分布。
        (2)研究区内土壤沉积物中Ag、Pb、As、Sb元素背景值远高于区域背景值;呈富集型;并且变异系数较大,Ag最大可达67.95,呈极不均匀分布,其余元素变异系数变化在5.86~17.43,分布较不均匀;综合以上因素Ag、Pb元素在成矿条件有利部位富集最大,As、Sb次之。
参考文献
许志琴,杨经绥,李海兵,等,2006.青藏高原与大陆动力学——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高原隆升的深部驱动力.中国地质,33(2):221-238.
Dong,Y.P.,He,D.F.,Sun,S.S.,etal.,2018.SubductionandAccretionaryTectonicsoftheEastKunlunOrogen,WesternSegmentoftheCentralChinaOrogenicSys?tem.Earth?ScienceReviews,186:231-261.
Xia,R.,Wang,C.M.,Qing,M.,etal.,2015.MolybdeniteRe?Os,ZirconU?PbDatingandHfIsotopicAnalysisoftheShuangqingFe?Pb?Zn?CuSkarnDeposit,EastKun?lunMountains,QinghaiProvince,China.OreGeologyReviews,66:114-131.https://doi.org/10.1016/j.ore?georev.2014.10.0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