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治理中的常见问题及防治分析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10月30期   作者:张琪 刘尚美 赵晓天
[导读] 综合治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张琪 刘尚美 赵晓天
        德州市水文局  山东德州  253000
        摘要:综合治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这就需要结合小流域附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现状和发展要求,立足水土流失现状问题,以提升生态效益和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经济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二者共同改善的良好局面。本文主要分析水土保持治理中的常见问题及防治分析
        关键词:水土保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
引言
        在地区科学实施水土保持治理,可以解决当前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从而结合多种因素进行防治,从根本上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提升牧民经济收益的同时,也推进了社会生态经济收益。
1、水土流失的危害和保持水土的重要性
        水土流失问题是生态环境问题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水土流失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对自然环境的危害是难以估量的。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势下流、冲刷土壤,以致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在大雨天气里,土壤受到雨水的强力冲刷,地表较为疏松的土质随着雨水沿着地势倾泻而下,泥沙会阻碍道路交通,这就极易造成交通瘫痪。大量的泥沙也会堵塞桥洞的出水孔,这就容易造成堰塞效应,在泥沙淤积的河段形成雨水的蓄积,这对下游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小流域内水土流失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极易发生旱涝灾害,加重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危害。水土流失已经是生态环境领域的一个棘手问题,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负面影响非常突出,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这就需要从实际入手,抓紧治理水土流失问题,尽快恢复水土流失地区原有的面貌。经过治理的土壤,慢慢地恢复了之前平整的土地,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得以持续,这就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对于保护自然环境和保证经济生产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要求,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作为。
2、水土保持治理存在的问题
2.1水土逐渐流失
        水土流失通常是由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两方面造成的,我国经济逐渐发展,公路、铁路、桥梁等经济建设崛起,实施工程难免会破坏生态环境,造成工业、化学垃圾污染生态环境,随之出现水土流失。而自然因素无法避免,根据内蒙气候多变的特性,通常在风沙来临时,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大量泥沙因风暴被输入黄河中。在春、冬季时,受风力作用会导致风蚀,夏季则会形成水蚀,两种重叠侵蚀会引发复合侵蚀。复合侵蚀危害性远高于风蚀、雨蚀,极易在农牧业交叉地域引起粮食产量降低、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通常年土壤侵蚀模数为1000~1200t/㎞2。
2.2项目有待完善
        在保持水土资源相关的项目检查工作实施时,未经过系统的策划,建设施工、监管两方面的沟通出现问题或不及时,极易造成工期推延、秩序混乱、质量不达标等问题出现。较为随意的工程没有经过科学性的指导,通常会出现设备不合格、技术水平参差不一的状况。工程项目设计不完善,使建设工程总体无法达到基本要求。
2.3宣传力度不够
        如今,实施水土保持工作的各个单位,负责人、管理人等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差参差不齐,管理监督工作得不到重视,致使报价略低,良性竞争环境被打乱,影响工程整体质量、工作效率。主体单位和监管工作中的部分项目工作两者可相互辅助,大部分项目建设开发的业主缺少治理水土流失的理念,无法提高保持水土资源工作效率,导致监管水土流失工作宣传力度受到阻碍。


3、水土保持治理的防治对策
3.1加强治理
        近年来,政府对于草原风蚀沙化问题高度重视,尽管已加强内蒙周边沙源治理的投入,但也未能面向所有草原区域,未将投入合理利用,治理工程需做到巩固、有效、合理,使工程的规模、水平、质量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针对泥石流频发地及危险区,应加强防治保护,严格掌握该区域的项目工程活动,缩减水土流失。建设先进的工程运行管理体系,设立分工负责、分步实施、分层管理、规划统一的管理经营模式,实行按项目管理、按计划立项、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的法人责任制度。运用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提升当地牧民法制意识,建设草原监督水土管理体系,运用法律法规制约牧民行为,缩减水土流失的范围。
3.2提升水土保持监测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单位要积极把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制度,贯彻落实到工作细节中,为工作单位各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升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进而提升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效率。地方政府部门可以在部门工作的政绩工作内容当中添加水土保持监测工作,通过评估水土保持监测管理质量,来评估政府部门的管理工作水平,提升相关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质量,把水土保持监测管理制度更准确地落实到位。
3.3积极开发应用创新监测技术
        随着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同时也为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创新发展方向。为了能够提升监测工作的开展效率,可以结合现代化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无人机和卫星遥感的应用,在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应用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机械设备,先进、智能的技术设备能够让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得到的数据信息更加准确、科学,提升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质量。
3.4土料场防治区水土保持技术
        土料场防治区是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关键区域,建设单位需要做好土料场防治区水土保持工作,注重土料场规划工作的细节,并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管理,严格按照各项要求合理地设置、清理土料场。在实际施工中,技术人员需要明确各项参数和规范要求,一般土料场内平台开挖深度应控制在1.00~2.50m范围内,土料场外平台开挖深度在0.80~2.60m范围内,技术人员需要根据土料场实际情况合理地设置深度。除此之外,在土料场实际开挖过程中,施工单位在设计主体工程时,需要将场内排水沟、场外排水沟进行衔接,在开采准备阶段,做好土料场排水沟的提前设计。除此之外,在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过程中,技术人员需安排弃渣回填和后期实施土地复对堤外滩地类土料场,以及剥离料回填、土地平整等各项工作。
3.5林草方面的治理措施
        林草对于治理水土流失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几乎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植被覆盖率低。因此要从林草方面多下文章,利用林草根部对土壤的抓力,实现巩固沙土,减少流失的效果。林草种植过程中,应当选择既能在流域内长久存活,也能有效抓住土壤,不让水土流失的苗木。事实证明,林草等植被对于防治水土流失有奇效。开展林草防治活动,要结合当地实际状况,发挥当地地形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在流域范围内种植当地的经济型林草。经济林具有巨大的意义和作用,经济林一是可以帮助当地居民增加经济收入,二是可以提高植被覆盖率,有助于改善自然环境。另外,经济林的位置要选择坡度较小,路面较为开阔的农田附近,这样可以便于居民对经济林进行管护。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水土保持治理实施举措时,要从多方面入手,根据地域特性并结合市场的变化、需要进行完善,利用先进科技设备,完善水土治理工程,真实有效地保护水土资源,避免水土流问题严重化。
参考文献:
[1]段而军.探讨水土保持治理中的常见问题及防治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000(010):P.74-74.
[2]胡仁强.探讨水土保持治理中的常见问题及防治措施[J].新丝路:中旬,2019,000(010):P.1-1.
[3]周魁.水土保持治理中的常见问题及防治措施[J].甘肃农业,2019,000(011):54-55.
[4]洪宇.羊山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现状及生态补偿方法研究[J].地下水.2019(2):178-179.
[5]朱淼.辽宁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方法及成果[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7(3):30-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