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公共艺术的应用及普及现象--以青岛市大学生为例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10月30期   作者:王紫珊 钱凯莹
[导读] 公共艺术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多门类的综合性领域
        王紫珊 钱凯莹
        青岛市青岛科技大学   山东省  266061
        摘要:公共艺术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多门类的综合性领域,诸如城市规划、建筑、雕塑、城市景观、设施及标识等各方面。伴随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对公共艺术的需求增大,同时对公共艺术作品的要求提高,公共艺术如今面临着许多挑战。对于非公共艺术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公共艺术”这一概念仍较为模糊;而对于本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应当了解本专业的现状,把握对于社会大环境下的审美需求,了解并思考公共艺术在宣传推广以及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青岛;大学生;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的发展
一、公共艺术
(1)公共艺术含义
        公共艺术属于当代艺术范畴,是一种当代文化的形态,公共艺术是存在于城市公共环境中的、体现公众对艺术的平等参与、能够由公众继续参与的由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简而言之,公共艺术指的是由艺术家为某个既定的特殊的公共空间所创造的作品或者作品。它使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与社会公众产生相互影响,给予其共鸣,其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其“公共性”。
(2)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建设,城市对于公共艺术作品的需求增大,不仅是为了美化城市,更是想通过公共艺术的作品来展现城市的文化。如今公共艺术伴随着城市设施的建设,不断地丰富我们的城市,让居民们在生活中充分感受到公共艺术的魅力,并能够与其产生互动。有利于构建城市的文化自信和特色,促进城市演进中的文化价值提升。
        纵观公共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可知,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元素对于彰显城市文化,增强城市文化自信,给予市民认同感,幸福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公共艺术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公共性”,了解民众的想法才能使其更好的体现它的意义。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调研对象着重于对大学生有利于更好的把握公共艺术的发展前景。通过调研寻找合适的方法发展公共艺术,让更多人参与到公共艺术中来。
二.青岛市大学生对公共艺术的了解情况
        本次调研以当代大学生对公共艺术的了解情况和看法为主题,拟写调查问卷,在线上发布关于“青岛大学生对公共艺术的了解情况和看法”的问卷,邀请青岛的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填写问卷,整理数据,并辅以资料文献以供参考,通过此次问卷调查我们发现:
        第一,青岛大学生普遍都会注重对自己艺术方面的熏陶,95%的大学生都觉得生活需要艺术。这是一个好的讯息,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要不断增加。而艺术能够丰富人的思维,激发人的想象力,培养人的创造力。一个好的公共艺术作品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一件好的公共艺术作品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青岛大学生对公共艺术的了解不够深入,看法也各有不同,但95%的大学生都表示公共艺术离我们生活并不遥远,90%期待艺术可以融入我们的生活,与人本体可以产生互动。80%对公共艺术保持好奇态度,并想深入了解。目前大学生对公共艺术的看法让我们看到未来公共艺术的更多的可能性,但我国公共艺术起步较晚,还并没有得到完全普及和广泛运用,这更需要我们今后不断的的推动公共艺术的发展提高其公众认知度。


        第三,大家对艺术品介入公共空间还有一定的不适,特别是很多艺术专业的学生还是觉得艺术品更应该放在艺术馆里,这说明很多公共艺术作品并没有达到艺术品本身的艺术高度。实际上,在中国城市建设过程中,虽然大量的公共艺术作品应运而生,但在华丽的外表下常常忽视了其“公共性”的特征。公共艺术运作机制的不规范,市场经济的趋利性都影响着公共艺术“公共性”的表达。造成公共空间中公共艺术不合理规划、质量不过关。其次在公众话语权的微弱和各群体对“公共性”的认知不足等问题,都使公众与公共艺术之间产生距离感。
        第四,青岛市大学生认为一件可以让公众有参与感的公共艺术作品,具备美化营造公共文化空间,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最为重要。其次丰富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带动地区旅游业,商业发展等都是一件好的公共艺术作品所要具备的。
        第五,通过分析发现对于公共艺术作品的形式青岛大学生更喜欢沉浸其中融入日常的作品,如青岛市地铁站的公共艺术设置,台东步行街的壁画等。而普遍大众喜欢和接受的正是我们公共艺术现所需的方向和目标。所以在创作中了解民意,激发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也很重要。
三.意见建议
        我国正在推进的城镇化进程和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进步,全面快速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追求。通过分析青岛市大学生对于公共艺术的认识和了解情况,根据相关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各个高校可以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模式、课程设置、评价机制进行改进,优化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硬件设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提高公共艺术本专业学生的受教育水平。其次可以多开展促进、培养与提高公共艺术活动视觉素养的活动与竞赛,鼓励大学生参加,拓展大学生视野,培养创造能力。
        2.在未来的公共艺术创造中,还需要充分认识其文化价值,通过政策驱动,倡导城乡公共艺术营造。在城乡的街道、社区、广场等各个角落,通过公共艺术营造出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营造出现实与历史对话的氛围,营造出充满艺术美感的公共空间,以此来表达当地的文化特征,提高公共艺术的整体协调性和环境匹配度,避免粗制滥造和不接地气的审美强迫感。
        3.由于公共艺术的创作和视觉意向直接影响公共文化建设的品质,因此需要通过争取政府支持,集合民间共识,倡导更多具有理想主义色彩和人文精神的公共艺术实践活动,打造面向未来的人文宜居的美好生活场景。比如社区的绿化景观设计改造,学校的公共景观设计,要让居民和大学生有一定的参与度,充分调研民意,提高公众的参与度,获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此来加强公共艺术审美教育与民众的沟通性,使公共艺术作品更加通俗易懂。
        4.在一些最日常,人流量较多的公共场所地铁站设置壁画,小型立体雕塑等装饰,可以改变原有地铁站单一的墙面使其更美观,还可以增加一些更具有公共艺术设计感的座椅。通过这种形式使公共艺术更好的融入到生活中。
四.结论
        当前公共艺术的格局呈现出多元与共生的发展状态,跨界融合创新已经成为了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这是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而公共艺术作为公共文化的象征物,可以起到文化载体和地标符号的作用,是当今城乡设施中日趋重要的文化载体。因此在未来公共艺术的发展中需要通过争取政府支持,集合大众意识,倡导更多具有人文精神的公共艺术实践活动,创作更多高质量作品,打造面向未来的人文宜居的美好生活场景。我们期待中国的公共艺术能够更好地美化生活,造福人民。

参考文献:
[1]王洪义.公共艺术概论.哈尔滨: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4.
[2]韩巍.形态.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田卫平.日本环境雕塑. 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1999.
[4]邹文.美术社会观——当代美术与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5]陈连富.城市雕塑环境艺术. 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19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