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语文焦虑”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0月   作者:邱璐
[导读] 从机器教师到智能写诗,“人工智能”已然成为这个时代最深刻的代名词,它与教育的“双剑合璧”,不断加速着知识生产,让语文也踏上了智能科技化的旅程,冠以“AI语文”的头衔,但当人们都沉溺于人工智能所创造的高效便捷中,殊不知我们正悄无声息地迈入“系统性愚蠢”,高速批量“重组”出的机械化作品,挑战了语文学科的边界,使语文的艺术性被割裂性,如何缓解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语文焦虑”,实现人文关怀对高科技的规训,是我

邱璐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330000
【摘要】从机器教师到智能写诗,“人工智能”已然成为这个时代最深刻的代名词,它与教育的“双剑合璧”,不断加速着知识生产,让语文也踏上了智能科技化的旅程,冠以“AI语文”的头衔,但当人们都沉溺于人工智能所创造的高效便捷中,殊不知我们正悄无声息地迈入“系统性愚蠢”,高速批量“重组”出的机械化作品,挑战了语文学科的边界,使语文的艺术性被割裂性,如何缓解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语文焦虑”,实现人文关怀对高科技的规训,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的。
【关键词】人工智能;语文学科;系统性愚蠢;审美标准;生命语文;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0)10-019-01

        在当下智能经济时代,物联网包罗万象,人工智能如日方升,这些新兴技术的突飞猛进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在全球发展中,不难看出各国都挖掘到人工智能的重要作用并将其提升为国家战略,力图抢占发展先机。2019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被列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明确了推进智能教育应用的部署这既反映了时代要求,又顺应了未来发展趋势。[1]可见人工智能提高了教育生产力,推动了传统教育变革,而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加速人工智能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会为语文教学带来怎样的意义呢?
        一、字符狂欢:“复本”生成“失魂落魄”
        近年来,人工智能不断进行文学创作,通过技术强势介入。2016年,在日本“星新一奖”的比赛中,《机器人写小说的那一天》由人工智能创作的小说通过了初审,在终审落败,让人叹为观止。2017年,“微软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出版发行,[2]也引发热议,还有清华大学的“九歌”以及最近机器人“小封”创作出版的《万物都相爱》……看似文学繁荣的背后是语文灵韵没落的唏嘘。人工智能创作主要利用大数据对信息进行分析,对语言材料进行数学建模,套用固定算法对文字重新排列组合接着通过按照文体规则进行数据整合,最后输出生成文本[3]。这些凭借科技生成的无数个“复本”以及无数的字符,模糊了大众对语文审美的要求,也淡化了文章中所长存的“三感”——灵感、情感、共鸣感,这是人机器老师无法拥有并传达给学生的。
        在语文的文章创作中充满着个体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是灵感缪斯,有着自己对文学艺术的坚持,人工智能本身无法体现来自创作“灵光一现”的激动,与“踏破铁鞋”的感动,这无法传递给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关于方向的引导,哪怕它能量身制定所谓关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方案”,却也无法正确的鼓励学生“违反规则”去让文字达到另一种奇妙效果,杰出的作品能自如的应对规则中的“破”与“守”,这是一种能力,也需要有慧眼的伯乐,去帮助学生寻找语文的原真性。



        存在于世的人类在与世界万事万物相遇之际“缘构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源初的、鲜活而精微的生命体验与生活经验,以及这些体验或经验的积累与变易等,都是人类所独有而人工智能却恰恰缺乏的[4],但学生可以,他们的灵性可以推动创作,而人工智能缺失情感,它的作品经不起推敲,是冰冷而单调的,无法让学生引发共鸣,这失去了文章的灵魂,也弄丢了文学的气魄,这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中华文化慢慢流淌的五千年中,人类的“历史、记忆、阅历等”都不只是人工智能所存储的一堆数据,语文美好的“意象、形象”也绝不是在机器逻辑可计算的字符串,语文不仅仅是文化生产的一个部分,它的传承也决不能在技术算法中“失魂落魄”。
        二、赛博空间:幻象异化生命语文
        目前,人工智能生成文本的机器主要有软件、应用、网站等,在电脑、手机、平板等均可适用,运行大多必须依托大数据与云计算,必须借助广义上的网络媒介与计算机,即人工智能文学生成主要运行于赛博空间。赛博空间让人类与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本触指可见,让虚拟的机器介入人类现实社会的可能性得以放大。而且现在,我们一方面在见证(乃至体验)生物工程、仿生工程对人类自身的各种改变———这个世界中正在剧增各种半人半机器程度不一的“赛博格”、生化合成人……另一方面,无机的人工智能对大数据的处理及其自我学习能力,已经在很多领域使人的能力变得完全微不足道。我们感觉正在接近下一个“奇点”,奇点之后人类主义的一切叙事都变得无关紧要。[6]这是一种挑衅,更是一种僭越,人工智能机器人虽然能模仿人类大脑进行一定程度的思维,但它所展现的一切都只是生命的幻象,它对现实生活的介入,吞并真实,却在不断加深人类的异化。
        老子认为,理想的人生必须拥有充实的生命内涵。生命内涵的丰富化,才能让学生的心理愈加成熟,让生命呈现出包容开放的姿态。而拓展语文课堂的宽度,就是让“生命语文”融入学生的生活,不同于人工智能以频次计算的高强度学习,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包括身心、智力、审美等各个方面,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而不是通过高科技教学统治下的高分机器,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真谛,也是让学生区别于人工智能的本质。
        生命语文的本真内涵:“以生命为出发点,遵循生命的本质属性,与生活牵手,让生命发言,让语文进入生命、唤醒生命,并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是为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的美丽和宝贵,探索生命的方向与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与品位,使生命变得更美好、更有力量、更有意义而进行的语文教育。”[5]这段话指向“人”,也指向“人文关怀”,人文关怀让爱无处不在,爱是生命的延续,高奇琦提出:“AI(人工智能)就是‘爱’,我们研究AI的目的就是让世界充满爱。”但人类的爱,往往就是人工智能的噩梦。
参考文献
[1]雷朝滋.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9(9):30-32.
[2]李琳.文学理论知识生产:面向新媒介时代[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3(01):75-82.
[3]王志钢.从影子的影子和摹仿到艺术表达——对人工智能文艺制作现状及未来的美学思考[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5(01):50-57.
[4]吴冠军.神圣人、机器人与“人类学机器”——20世纪大屠杀与当代人工智能讨论的政治哲学反思[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06):42-53.
[5]熊芳芳:《生命语文》,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2009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