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粤华学校“6+2”适性课堂基本模式与操作规范 曾文明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3月   作者:曾文明
[导读] 依据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落地要求,东莞市粤华学校提出了独特的“6+2”适性课堂基本模式,这一课改课堂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驾驭课堂改革的能力,能够有效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全面提升学生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本文重点阐释“6+2”适性课堂基本模式与操作规范。

曾文明   东莞市粤华学校
【摘要】依据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落地要求,东莞市粤华学校提出了独特的“6+2”适性课堂基本模式,这一课改课堂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驾驭课堂改革的能力,能够有效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全面提升学生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本文重点阐释“6+2”适性课堂基本模式与操作规范。
【关键词】适性课堂   “6+2”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3-009-02

        一、东莞市粤华学校“6+2”适性课堂新授课基本模式
        我校“6+2”适性课堂新授课模式,是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6+2”中的“6”,是指课堂教学中依次进行的六个环节:“导”、“思”、“议”、“展”、“评”、“构”;第二部分是适性课堂“6+2”中的“2”的两个环节:“培”“练”。
        二、东莞市粤华学校“6+2”适性课堂的操作规范
        1.培:即培训学科班长、学科小组长。
        ①培训环节必须是在课前进行,时间、地点自定,要控制时长。
        ②培训对象为学科班长、学科小组长或学科优生。如有必要,也可以是部分或班级全体学生。
        ③培训内容为本节课中重点、难点的解决思路或方法,旨在“议”环节中充分发挥“兵教兵”的作用。
        ④培训方式可灵活多样,可以集中,也可分散;可以面授,也可以书面。
        ⑤培训课堂学习规范及要求。
        2.导:即导入、导学、导趣。
        ①展示并解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可安排学生课前写在前黑板,便于科任老师进行圈点勾画的解读。
        ②老师用简洁明快、生动有趣的语言,或者视频图片音频,开门见山,实现旧知识向新知识的导入。
        ③导入的方法因学科、课型、个人教学风格等而异。
        ④要让学生有激情的进入学习状态,带领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中去。
        ⑤可以用“清”上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方式导入。
        3.思:即“先学”,自主学习,自读、深思。
        ①学生根据课堂学习路线图――“导学案”的要求(明页码或段落、明问题、明时间、明方法),认真看书,做好圈点勾画,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依次完成导学案的内容,对于不懂的地方,进行标注,并跳过去完成下一个学习任务。
        ②老师在教室内来回巡查课堂,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自觉性,确保每个学生精力高度集中、激情、高效。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评价,计入个人与小组评价体系。
        ③老师指令为“自主学习,开始!”,学生低头,左手拿教材或导学案,右手握笔,在课本或导学案上进行圈点勾画、进行批注,对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梳理整合。可借助工具书。
        ④不得有抬头东张西望、转笔、喝水、走动现象,不得有交头接耳、讨论等说话声音,学生不得提问,教师也不答疑,尤其是老师不要发声。
        4.议:即“小组合作”学习――提问、讨论、质疑、解答。“兵教兵”,小组合作,学生通过相互交流,激活思维,互帮互助,答疑解惑,生成讨论成果。
        ①教师指令为“小组合作,开始!”,全体学生起立,凳子推入桌子下,手拿导学案及笔,先身体稍前倾、面对面组内讨论,再可走动到临近组讨论。学生生成讨论成果后,组长(学科小组长)确定展示人选后,就可以坐下。等全部学生坐下后(老师不能指令学生提前坐下),表明讨论结束,才可进入下一环节“展”。
        ②教师在教室内来回巡查课堂,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自觉性,参与度,确保每个学生精力高度集中、激情饱满、积极高效的参与讨论。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并启发诱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评价,计入个人与小组评价体系。
        ③“议”的内容根据分工,完成导学案中的相关问题。
        ④小组合作讨论由学科小组长负责组织实施,确定小组中的发言人、展示人,形成书面讨论成果,以备小组展示。



        ⑥教师必须杜绝学生看似热闹的“假讨论”。对不积极参与讨论学习的学生要提醒,要督促,要帮扶,要鼓励,要引领其积极参与讨论。
        ⑦学科小组长及时根据老师培训的内容,在小组内进行“兵教兵”,进行释疑答难。
        5.展:即展示。在课件中预设好课堂问题的展示小组。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预设问题展示阶段。
        ①学生在课堂上口头激情展示(仅个人);在前后黑板上指定区域规范书写展示(可小组个人板书,也可小组成员一人板书一人解说)。
        ②展示要求:A、声音洪亮,站姿端正,抬头正视,面对大众,发音准确,
        吐字清晰。
        B、简明扼要,条理清楚,逻辑性强。
        C、书写工整,表述准确,规范整洁。
        ③根据指定的问题内容,展示小组合作讨论的生成成果。
        ④展示的小组或学生,可以通过随机点名器抽定学生展示;也可以教师当场点名让学生展示;也可以让学生自愿主动起立或到黑板前展示;也可以提前在PPT上提前预设好展示小组。 ⑤学生在黑板展示的时间中,非展示学生,可以进行口头展示;可以巩固记忆导学案中或课本中的重点学习内容;也可以思考“一题多解”;也可以组内再次解疑释惑;也可完成当堂内容的提升题。但不能让非展示学生无学习任务,放任自由。
        ⑥教师对学生的展示成果进行公正客观评价,计入个人与小组评价体系。
        第二阶段:学生自由发言展示阶段。
        ①学生在起立后,要表明目的。
        话术为:“我提问”“我质疑”“我补充”“我回答”“我纠错”
        ②展示要求:A、声音洪亮,站姿端正,抬头正视,面对大众,发音准确,
        吐字清晰。
        B、简明扼要,条理清楚,逻辑性强。
        C、书写工整,表述准确,规范整洁。
        ③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要进行公正客观评价,计入个人与小组评价体系。
        ④突出学生的思维碰撞,老师要启发引领好。针对学生的发言要进行“对”“否”的评价,不能当堂解决的问题,可课后再补充。
        6.评:即学生点评或老师点评、拓展、延伸、总结,核心为“精讲”。
        ①针对学生展示情况,由学生进行补充、点评。教师不要打断学生发言。
        ②针对学生展示情况,由教师进行补充、点评、强调、梳理、拓展、升华。
        ③“评”是精讲,“评”是拓展,“评”是点睛,“评”是结论。在“评的环节”教师主要是讲规律、讲思路、讲方法,讲线索、讲框架。
        ④教师对学生的点评人进行公正客观评价,计入个人与小组评价体系。
        ⑤本环节,可与“展”环节同步进行。
        “思”“议”“展”“评”四个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可多轮反复
        7.构:即构建知识点网络。
        ①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当堂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并形成“思维导图”。
        ②教师梳理清本知识点在知识模块中的位置关系。
        ③督促学生记好笔记。
        8.练:即“日清”,分层设A、B卷进行“限时训练”,巩固所学,实现从懂到会,从会到用。精选的试题遵循“3331”或“334”的指导原则。
        (本文为东莞市教育局立项重点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适性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与实践研究》,编号:2018GH414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