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调刑事责任年龄——对“大连男孩杀人案”的家庭教育思考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3月   作者:李怡然
[导读] 现如今,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尤其是14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率在不断增加,2019年发生的大连13岁男孩奸杀10岁女孩的事件更是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低龄群体犯罪问题的严重性与普遍性,2020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下调刑事责任年龄,这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与社会的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青少年犯罪现象的背后,人们往往会忽略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毕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

李怡然   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摘要】现如今,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尤其是14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率在不断增加,2019年发生的大连13岁男孩奸杀10岁女孩的事件更是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低龄群体犯罪问题的严重性与普遍性,2020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下调刑事责任年龄,这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与社会的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青少年犯罪现象的背后,人们往往会忽略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毕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良好教育的缺失与法律意识的淡薄往往是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步入歧途的主要源头。
【关键词】家庭教育;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年龄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3-002-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将刑法第十七条修改为:“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情节恶劣的,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应当负刑事责任。” 国家将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由14周岁降低至12周岁,这不仅仅完善了我国的刑罚制度,而且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的需要,对社会的稳定治安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必要性
        (一)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向
        2017年12月1日,四川大竹县一名约13岁的男孩袁某因为怨恨母亲陈某对他的管教过于严格,持刀将其杀害。在事件发生之时就引起了社会的激烈的讨论,众多的学者专家都呼吁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让男孩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2016年,广州番禺发生过一起“失踪小学女生遇害案”。犯罪嫌疑人韦某,在14周岁之前,他便已经实施了多起杀害、伤害幼童案件。但是,他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法律惩罚,导致他的犯罪逐步升级。
        2013年11月25日,重庆市10岁的女孩李蕾抱走将要被推出电梯的婴儿,在电梯内对其持续殴打5分钟后将其扔出了25楼,致被害婴儿身亡。而此案件中犯罪的女孩早期遭遇过车祸,大脑神经受到过损伤,但由于未受家长的重视与警惕,一定程度上放任了心理的扭曲与阴暗,最终导致惨剧的发生。
        最后的案例就是前段时间发生的大连13岁男孩奸杀10岁女孩的事件。2019年10月20日,13岁大连男孩蔡某某将在同小区内居住的10岁女孩小淇杀害,并抛尸灌木丛。整个作案手段十分残忍与可怕,而令人发指的是这个男孩在作案以后却十分冷静与淡定,并若无其事地将警方小区调查的视频发到了班级群里,试图撇清自己的嫌疑。
        最终因蔡某某未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警方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只对其进行3年收容教养。
        一个13岁男孩残忍的杀害了一个刚刚10岁的女孩,却因为法律上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就让他免收刑罚的惩罚,而那个女孩的无辜生命却就此停止,因为法律上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成为纵容他们犯罪堕落的理由,法律保护的应该是弱势与需要关怀的孩子,而不是怀着侥幸心理放纵自己犯罪的恶人。所以刑法下调刑事责任年龄是科学合理的,更是司法制度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体现。
        (二)平衡多方利益,稳定社会发展
        在整个社会,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并动态发展,而犯罪行为损害的不仅仅是某一方的权益,更会引发整个社会的舆论效应与压力,这对国家司法部门的权威与正常运行都会造成重要的影响。所以根据立法原则,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的统一与尊严,体现人民的意志,使犯罪分子得到相应的惩罚,维护受害者及家庭的合法权益同时,更维护了整个社会的发展稳定。



        (三)预防犯罪,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一直以来,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始终秉着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因此,在未满14周岁未成年人构成故意杀人罪、强奸罪、故意伤害罪等重大罪行之后,往往是简单的收养教育或社会观护,这种不用承担刑事责任的后果往往是未成年人再次犯罪的根源,于是这些未成年惯犯抱着不用受到惩罚的心理不断地危害社会。除此之外,很多受害者或受害者家属因为未成年犯罪分子不用受到刑罚而心生愤恨与报复心理,很可能通过非法的手段对犯罪的未成年进行打击与伤害,更增加了犯罪的可能性与范围,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下调刑事责任年龄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及社会的稳定和谐有重要的影响,反观大连男孩杀人案件以及近年来发生的各种未成年人犯罪案例,所有的青少年犯罪分子都逃离不了不良家庭教育的因素,13岁的男孩在犯罪之前就有猥亵妇女儿童的恶习,而他的父母都清楚自己孩子的丑恶心理却依然纵容包庇儿子,最终的后果就是让自己的孩子在违法犯罪的路上越走越远。
        二、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每一个孩子来到世上看到的第一个人就是母亲,而在孩子成年之前,始终都在被家庭教育深深影响着,当然学校社会也有着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但家庭教育良好与否直接关系着未成年人的性格养成,习惯秉性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等等。
        而且,家庭教育也绝不是个人家庭的事情,它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能否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与稳定和谐。除此之外,“家法”离不开国法,每个中国公民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即使是未成年人违背了法律,也依然要为自己行为承担相应责任,或者监护人代为承担。所以家庭教育必须重视。
        三、如何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一)让孩子学会敬畏生命
        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家长就应该有意识的让孩子懂得生命的珍贵并教会他们如何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从一点一滴做起,如不能随意践踏周围的花草树木,学会爱护动植物。然后在休闲时间带着孩子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与生命的来之不易。
        (二)以身作则,教导孩子要善待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家长需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之中就以自己的行为引导孩子如何善待他人,怎样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才能真正的懂得换位思考,不会恶意的伤害并打击报复。
        (三)避免家庭暴力和虐待
        父母尽量不要在孩子的面前进行吵架或是使用暴力,更不要对孩子进行非人性化的虐待,一旦让孩子觉得从家庭之中不能得到温暖与安全感,那么从小就会有自卑情结与脆弱的心理,更严重的是,孩子会模仿家长的行为同样使用暴力对待他人,甚至导致违背道德底线,走向违法犯罪。
        (四)增强法制观念,树立正确意识
        法律是一个人行为的根本底线,一旦违背了底线,那么就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家长要主动自觉地学习我国有关未成年人的法律,比如看电视媒体中有关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座谈会或者专家学者关于法律解读的节目,在平时就要将法律的观念贯彻在行动之中,为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典范,这样才会真正让未成年儿童懂得法律的价值,从而遵守法律敬畏法律。
参考文献:
[1]张婧.法意与民意:下调刑事责任年龄的价值蕴涵[J].犯罪与改造研究,2020(11):2.
[2]郑鸾.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降低之必要性[J].法制博览,2020(36):163-164.
[3]曾妮.浅析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之降低——对“大连女孩被害案”的刑法思考[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报,2020,19(04):39-42+92.
[4]张玉胜. 家庭教育:“家法”要服从国法[N]. 人民法院报,2021-01-24(002).
[5]王泺茜.浅论初中生家庭法制教育方法干预[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4(02):184-1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