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梁凤情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3月   作者:梁凤情
[导读]

梁凤情   广西百色市乐业县同乐镇中心小学  5332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3-039-01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改革的主体,新课改的理念就像强劲的东风,吹遍了校园,唤醒了老师和学生。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数学课堂更精彩。然而,反思我们的一些课堂教学,却不难发现,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实效性,看似热闹的课堂场景,却存在着无效的教学方式。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真学习了新课程理念,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灵活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是我们研究的一点心得。
        一、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
        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创新思维包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注意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课前让学生准备3 个硬纸圆片,并把硬纸圆片等分剪成8 个、16 个、32个……小扇形。课中让学生把准备的硬纸圆片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引导学生寻找联系、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S=πr2;这时,有个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果不拼成近似的长方形,能拼成我们所学过的别的图形,并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吗?”问题一提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了。因势利导,马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动手拼图,学生通过努力拼出了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近似的梯形等等,同样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充分体现了公式的多种推导过程,克服了单一的思维,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欣赏,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这样的课堂就会成为学生灵感涌动的空间。为此,课堂教学中还应积极提倡六个“允许”,即: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补充;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为学生创造富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和空间,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



        二、创建具有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
        其实数学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都存有它的身影,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妨融入生活化的知识点,从新的教学角度让学生将数学知识点与自身的生活相互结合,并且这种方式也能让学生懂得如何将课堂知识转变成生活常识,可以学以致用。在实践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与生活有关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是在帮助学生拓宽数学知识面,懂得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从而去解决生活上遇到的问题,继而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间接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在讲解分类这块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带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书籍等实物到课堂中,为“分类”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在进行授课时,教师让学生将带来的物品全部放在讲台上。然后让学生到讲台上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分类,最后让其他同学对该分类进行讨论,然后教师最后再对“分类”知识点进行讲解,这样对于新知识的引入有着更好的切入点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通过让学生直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来进行数学的知识,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是息息相关的。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也能让同学之间更加的团结,并且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去教授数学知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以及学习新知识,进而真正的实现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
        三、贴近生活,创设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一课时,虽然生活中“分一分”的现象比较普遍,但是学生却很少去关注它。即使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储备了这方面的经验,也不一定很丰富,更何况这种经验还处于凝固状态。从这个角度说,学生学习“分一分”的相关知识需要我们给予激活。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让他们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亲自去超市买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将数学“回归生活” --学生直面营业员阿姨装东西的过程,从而获得最直接、最可信的活动经验,这不仅丰富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他们探究新知也做好了准备。教学时,我顺势把生活中的“分”搬到数学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模拟购物情境,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同时,已经把生活中的“分一分”的现象提升到专门研究的数学思想方法上。通过实践,让我深深懂得,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情境创设,适时积极地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从事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经验并逐步抽象为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回归现实生活,展示一个个生动的生活画面,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探究学习的绿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总而言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只要我们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得到强化和提高,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就会逐步形成,也就能够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