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陈北明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3月   作者:陈北明
[导读] 阅读知识越广,获得知识的利益就越大,通过定期、长周期的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平静自己浮躁的内心,增加学生知识能力和水平,可以使学生自己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开阔视野,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提高脑力。经常读书并用心记住书中的内容,可以很好地锻炼记忆力,久而久之记忆力就提高了。同时,读书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刺激大脑活动,从而锻炼大脑的效果。提高自己的

陈北明   广西梧州岑溪市马路镇昙容中心小学  543200
【摘要】阅读知识越广,获得知识的利益就越大,通过定期、长周期的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平静自己浮躁的内心,增加学生知识能力和水平,可以使学生自己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开阔视野,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提高脑力。经常读书并用心记住书中的内容,可以很好地锻炼记忆力,久而久之记忆力就提高了。同时,读书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刺激大脑活动,从而锻炼大脑的效果。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陶冶自己的情操。
【关键词】小学语文;培养;阅读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3-025-02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各界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小学语文而言,其作为一门基础性质的必修课程,要做到教学方法的创新,就不得不思考如何让学生正确的面对丰富多彩的文字世界,让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一行为来吸收文化精髓,达到知识积累和开阔视野的目的。可以预见的是,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质的变化,其文化素养、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就会自然上到新的台阶。作为教学活动的监督者和引导者,老师需要在把握学生这个教学主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掌握更好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最终获得独立进行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喜欢上阅读。
        一、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于小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去读书和学习,让学生可以将情感和阅读融为一体。阅读也是一个学生将自身情感与对于文章含义理解的一种语言表达,良好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们陶冶情操,提升学生们的眼界。想要更好的提升学生们的阅读能力,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融入其中,达到忘我的境界,并且形成一个没有束缚的思维空间。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出良好的阅读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和学生们进行平等的探讨与交流,让学生和教师成为学习的伙伴,激发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们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们的阅读能力,不仅仅如此,教师还可以营造一种神秘的阅读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样也可以激发起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指在一个人在不需要他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主动并积极地进行阅读的行为。阅读习惯的培养是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形成。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则需要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每天保证一定量的阅读,养成每日一读的好习惯;二是阅读时要排除干扰,专心、认真;三是要学会在阅读时思考与文本相关的问题,梳理文本的线索与主线,了解大意;四是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时养成查阅字典、工具书,课外补充资料的习惯;五是有针对性、目的性地阅读。有效的、有意义的课外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够积累丰富的课外知识和好词佳句。教师还可利用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种读书月和读书活动,通过交流、学习,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数量以及质量,从而有效提升阅读能力。有的时候,教师还可利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选取文章中的精彩部分给学生“情景再现”,这样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益,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文本情节的感悟和理解。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因此,在不同的语文学习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持续长久地常抓不懈,学生们才有可能不断进步,慢慢地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小学生各个方面都处于发育期,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没有那么成熟和肯定。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用以判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当学生的价值观存在偏差时,老师要及时加以纠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加上阅读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情,不少学生难以坚持阅读,这就需要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一句称赞的话语,一个肯定的眼神都可以让学生获得阅读的动力。对老师而言,要在备课时熟练掌握阅读材料的内容,并且把握住其中的关键内容和关键环节,提前设置好教学目标的切入点和引申道理,当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后,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对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
        四、教给学生选择恰当的读书方法
        读书的方法大概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对于一些名著和平时接触比较少的书籍要精读,逐句地去理解,要是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就要停下来做好标记。所谓略读就是对文章大概的粗略读,主要是了解文章大致内容;浏览的速度更快,一般常用在报纸或者搜集资料上,通常根据标题来选择内容。在低年级的阅读中,以精读为主,在积累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与阅读经验后,就可以适当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会让孩子变得更聪明,长期的课外阅读还可以增加孩子的智力发育,在不断提升孩子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培养学生课外延伸的阅读能力
        语文课标规定小学第三阶段的阅读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要让学生根据其中的阅读形式自觉并积极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顺利完成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其中关键是要把好课中或课外的“牵引”关,让学生在教师巧妙语言的“牵引”下,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外阅读世界,去感受更广阔的天空。
        由于时空的距离,当今少年儿童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等历史都比较陌生。课堂上教师有限的介绍也只能让学生“云里雾里”,不能达到“人同此心”的境界。不少教师在上完《马背上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这类课文后,都觉得学生的思想境界不能达到预定的高度。课后,教师可充满感情地说:“你知道多少生命、多少英魂,为了革命、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被这茫茫草地吞噬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又有多少感人的故事等着我们去读啊!同学们,行动起来吧!”这番激励性的语言一定会激发学生再探究的欲望。学生会利用图书、网络等信息渠道去寻找红军的足迹,更加真切地感受英烈忠魂舍生忘死的精神品质,能更深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班会课时间举行读书报告会、英雄事迹介绍会、英雄事迹网络图片展览等,提供交流的平台。这样就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综上所述,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教师不能固步自封,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来教授语文阅读,这样只会让课堂索然无味,学生们也不会积极参与,课堂效率低下。教师只有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不断反思自我,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思路,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帮助学生找到阅读的兴趣,不断开发学生潜力,带领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才能真正教好语文这门课程,真正提升每一名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让他们的这项技能给未来发展打好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左爱娟,范兴凤.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2).
[2]姚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2016(5):34-36.
[3]孙爱蓉,王伟志.小学语文阅读想象课堂的构建[J].语文建设,202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