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形势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多元渗透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3月   作者:李斌
[导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它决定国家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决定着未来的国家建设者的价值取向。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历史课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历史课程可以利用生动的史实、鲜活的人物和准确的评价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它可以广泛、灵活地运用多种形式和素材展开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使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和情感

李斌   湖北省利川市第二中学  445400
【摘要】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它决定国家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决定着未来的国家建设者的价值取向。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历史课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历史课程可以利用生动的史实、鲜活的人物和准确的评价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它可以广泛、灵活地运用多种形式和素材展开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使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深度融合,相得益彰。
【关键词】高中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学方法;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3-054-01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值得瞩目的是,在各门课程的设计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就中学历史学科而言,在对学生进行加强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教育方面,有着比其它学科更加优越的特点。因为历史涉及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容。那么,如何提高和加强对学生在这方面的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充分认识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的双重束缚下,许多教师仍然将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作为第一要务。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这种教学模式明显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在进行历史教学时,不能一味地向学生传授历史理论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对国家的发展有着更为直观系统的认识,从而培养其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让学生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总结出它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对当今社会具有的指导作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知识范围获得拓展、其综合能力更是在不断提升,有利于使学生成为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二、 充分利用历史素材的优势,巧妙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灵活、合理地用好历史教材中的史料、人物、故事、图片等素材,让学生参与其中,对素材进行恰当的处理,从而更加充分、深刻地理解其精神品质。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课时,通过大量的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的展示,让学生看到长征过程的艰苦,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他们之所以能够克服那么多的困难,就是因为他们志向坚定,有必胜的信心。再结合学生看过的相关的电影、电视剧,理解共产党打江山的不易,真正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含义。再结合当前党和国家实施的低保政策、脱贫攻坚、农村医疗保险等政策,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他们就会理解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而热爱共产党,拥护共产党。历史事实和现实有机结合,使学生体会到从革命到建设、改革,党的思想、宗旨都是一脉相承,不断发展的。无论怎么发展,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不变。



        三、更新教育观念,打造富有感情的教学方式
        在高中历史教学时,教材内容不是只有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富强这种具有积极影响的内容,同时还包含一些国家在发展时经历的迷茫阶段,以及人民不断抗争黑暗的血泪史。高中时期的学生已经具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但由于其涉世未深,社会经验不足,导致在面对一些不是很正面的事件时,难免会被一些不太积极的因素所影响,这时,教师的正确引导就显得极为重要。比如,通过对选修一“百日维新”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迷茫时期,在欧美列强已经先后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我国仍然处于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并经历了一系列侵华战争的失败,社会已经开始逐渐转为半殖民地状态。在这个关键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有识之士,向朝廷上书“维新变法”。然而,这场维新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便夭折,致使我国再一次落后于世界。在进行这段时期历史的教学时,教师要将教学情感着重放在变法人士不屈不挠的精神上,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这段历史,从而培养其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融合热点和教材提炼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隐性知识,它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对国家来说,它决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热点事件是身边的事,运用恰当很容易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学生容易产生认同感,同时学生也切身感受到历史学科离生活很近,就在身边。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利用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以教材知识为纽带整合材料,找到教材知识和国家政策、热点事件的交汇点,实现热点与教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完美融合,注重学生体验活动,深入分析,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等事件,都向人们呈现出国家的价值取向,知道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今后的生活中,这些价值观就会深入学生的内心,面对生活中的现象就会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五、从整合知识中提炼情感态度价值观,训练学生的家国情怀
        历史教材的许多知识是零碎呈现在各册教材中的。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整理出我国在思想、文化、科技、艺术、经济等方面的辉煌成就,理解中华文明的丰富多彩、包容万象,再向学生讲述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一脉相承,从未中断过,这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是一个奇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华民族以博大的胸怀、海纳百川之势,广泛地吸收人类的先进文明。知道了这些,学生自然会为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及其博大精深而感叹,民族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在日常生活中,当学生站在全球视野下看中国时,就会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在社会生活中他们也就不会盲目地崇拜外国传回来的一些现象,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审视外来文明,对外国传来的一些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取舍。从而更加理解“一个民族只有广泛吸收人类文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推动国家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是一种开放性极大的活动,因为历史本身就遍布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以上尝试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力、情感、态度、价值产生碰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应当开发和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切实加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使青少年学生学会关爱生命,关注人生、关心他人、热爱生活。用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兴翠.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J].考试与评价,2019(12):103.
[2]邓斌.高中历史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探讨[J].新课程(中学),2019(04):269.
[3]旦志红.高中历史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初探[J].学周刊,2018(35):53-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