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反思与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3月   作者:林宗鸿
[导读]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浪潮的不断推进,传统中小学语文基础教育的框架和结构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而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说,传统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已经和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之间无法兼容,因此新一轮的新课程理念改革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传统基础教育模式虽然落后于目前的教学环境,但并不意味着需要全盘舍弃传统教学模式,而是要在保留传统教学模式精华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扬弃,加强对语文教育的反思,只有这样

林宗鸿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瓯越小学  325100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浪潮的不断推进,传统中小学语文基础教育的框架和结构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而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说,传统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已经和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之间无法兼容,因此新一轮的新课程理念改革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传统基础教育模式虽然落后于目前的教学环境,但并不意味着需要全盘舍弃传统教学模式,而是要在保留传统教学模式精华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扬弃,加强对语文教育的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革新,本文也将就语文教育反思与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教育反思;新课程理念;中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3-086-01

        引言: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传统教学模式是应用时间最久的教学模式之一,在这一模式框架之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被赋予了最大的决定权,教学活动的方向和内容都由教师所决定,而学生在教学中只能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地位十分被动,教师在进行教学中也不会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对教学方向和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与目前强调素质教育的现代化教学环境之间有着很大冲突,因此在新课程理念视角之下如何对语文教育反思就成为了目前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一、语文工具化的过分强调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认识世界和感知世界的重要发展阶段,语文作为与学生母语具有密切关联的一门学科,自然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语言工具,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组织自身语言的过程中都需要语文的帮助,因此在中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总是十分强调对学生进行工具性上的训练,然而在传统教学的框架之中,这种工具化的训练被无节制的放大,最终导致语文学习进入应试教育的死循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核基本上只有考试这一个途径,十分片面化扁平化,而这一现象是由教师对于语文这一学科的错误认识造成的,语文除了是学生重要的语言工具之外,也是塑造儿童思维和观念的重要学科,尤其是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探索文本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对于文本背后思想感情的探索这一教学环节基本简化为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因此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被大大削弱,而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平衡逐渐向工具性倾斜,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应试成绩,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说,语文人文性的缺乏使得学生难以感知到语文文本的魅力,学生在自主进行语文创作的过程中也难以组织语言,对于学生未来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十分有限[1]。



        二、对于语文教学科学性的不当追求
        中小学生和成年人在思维模式上有着极大的不同,成年人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会遵循事物发展的逻辑找出解决方案,但是中小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因此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采取直线式的逻辑和形象化的思考模式,而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语文成绩的提升,语文能力训练往往采取习题训练的方式,这种训练方式具有极高的科学性,但语文和数学、物理等学科不同,除了基本的语文知识之外,语文知识点并不会像数学公式或者物理图像能够得到直观的清晰展示,而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语文中的情感进行感悟,因此这种科学性的习题锻炼固然重要,但这种讲究严密逻辑体系的逻辑教学使得语文教学模式逐渐僵化,更会逐渐削弱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奇心和兴趣,因此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对教学内容和安排进行适当的调整,减少习题练习在教学中的占比,增加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锻炼[2]。
        三、对于语文评价功能的异化
        在进行习题训练的过程中,语文和数学等强调逻辑性的学科之间就有着较大的不同,数学习题十分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准确性和简化性,而在像语文阅读和作文这类习题之中,没有唯一性质的标准答案,因此对于学生语文能力判别的唯一来源便是教师的批改,再加上传统应试教育对于教学效率的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习题设计的过程中也会趋向于选择答案较为简洁并且不会产生过多歧义的习题,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驱使之下,语文习题的多样性会受到打击,而学生在千篇一律的语文习题训练中不仅不能获得较大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创造力也会受到遏制,再加上语文能力评价的来源只有教师,学生无法从其他渠道获得对自己语文能力的多方反馈,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进入盲区,语文学习缺乏更高的上升空间,因此只有增加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家长评价等新的评价渠道才能帮助学生更好进行语文学习。
        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视角之下,有必要对所有的语文教学流程进行改革和优化,建立中小学语文的成熟教学体系,本文就语文教育反思与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分析,希望能给相关从业人员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冯畅红. 对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J]. 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2(35):91-91.
[2]施伟. 理念中实践 实践中反思——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初探[J]. 中国校外教育, 2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