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幼儿园区域活动生活化的途径 石黎越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3月   作者:石黎越
[导读] 近年来,区域活动作为新兴的一种教学方式且在幼儿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区域活动中,融入生活化游戏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通过将生活中富有教育意义,且贴近幼儿生活的“场景”运用到幼儿园区域活动之中,从细微处培养幼儿养成发现“生活之美”的习惯,让幼儿在参与游戏的同时,能够切实体会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从中获取相应的知识,增长自身的经验与见识。

石黎越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县莲花镇中心幼儿园  541000
【摘要】近年来,区域活动作为新兴的一种教学方式且在幼儿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区域活动中,融入生活化游戏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通过将生活中富有教育意义,且贴近幼儿生活的“场景”运用到幼儿园区域活动之中,从细微处培养幼儿养成发现“生活之美”的习惯,让幼儿在参与游戏的同时,能够切实体会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从中获取相应的知识,增长自身的经验与见识。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生活化;途径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3-100-01

        引言:
        区域活动是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来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自主能力新兴教学模式,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科学划分活动区域,选取生活化的活动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活动环境,投放生活化的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自主进行学习和探索,并感知活动区域里的环境和材料,从而获得直接经验及感性认识。
        一、创设生活化的区域活动环境
        环境创设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教育资源,幼儿园通过对环境的精心创设和综合利用,将教育目标及内容整合到区域活动环境中,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而且生活化的区域活动环境能够给幼儿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发展的平台,因此,教师在进行环境创设时不能单纯为了好看而美化,而应围绕幼儿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内容对活动区域环境进行装饰美化。可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实际,创设出生活化的活动环境。譬如,我园在创设生活化的区域活动环境时,从幼儿的整体学习生活及发展需求出发,按照各班实际情况设置活动区域,将开放式活动区域与间隔式活动区域相结合,并充分利用教室及楼道的拐角来增加幼儿活动的空间、场地,创设了建构区、角色扮演区、美工创作区、科学探索区、阅读区等生活化的区域,给幼儿提供了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能力实施动手动脑的场所与展示才能的机会。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还充分利用活动区域间的墙面,把幼儿制作的作品挂在墙面上,通过墙饰记录幼儿学习的过程及结果,让幼儿与环境产生互动,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再如,在开展“秋天来了”主题活动时,教师在科学探索区的墙上挂了许多小绳子,将幼儿收集来的各种果实和掉落的树叶挂在小绳子上,让幼儿品尝、欣赏。活动区域里诱人的果香味使人垂涎欲滴;形状各异、五彩斑斓的树叶,令人赏心悦目。活动区里投放的天平、量杯、地球仪、放大镜等等也都变成了幼儿认识自然、了解世界的辅助工具,他们经过一次次的亲自操作和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和直接的经验。
        二、形成正确的材料观
        在材料投放的过程中,很多教师认为要投放足够丰富的材料,但是这种单一的注重华丽材料的想法,不能满足幼儿对于材料的实际需求。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的区域活动,来为幼儿进行其所需的材料投放。


例如,在音乐区域,很多教师想要为幼儿投放笛子、葫芦丝等材料,这些材料不仅造价高,而且易坏。并且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如果没有十分专业化的训练,是很难对这些乐器进行操作的。因此,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可以吹响的树叶,或者将柳条抽空做成哨子。通过这些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本就能见到的材料,来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看到平平无奇的叶子也能够吹出动听的声音。不仅充满趣味性,而且能够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使幼儿更加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
        三、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生活化游戏主题
        幼儿因年龄幼小的缘故,很难长时间的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点上,在推进区域活动生活化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就极易出现“跑题”的现象,使教学内容偏离了原定的主线,错失了教学的真正目的。基于此,教师在围绕幼儿兴趣点展开区域活动生活化游戏时,还应不断地强调生活化游戏活动的主题内容,让幼儿不仅“玩”的开心,亦能加深对活动主题的印象。例如,在引导幼儿对“环保”的认知上,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不用的材料,如废旧纸箱等。采用比赛的形式,设立“环保卫士”的奖项,进而引导幼儿在家长的辅助下完成自主设计“环保”项目的游戏活动。通过在整个游戏活动中贯穿“环保”意识,既能够加深印象,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能够帮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坚持环保的良好习惯。
        四、借助幼儿的家里生活开展区域活动
        家是幼儿学习与生活的第一环境,是幼儿最为熟悉和依恋的地方。幼儿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把家庭生活作为区域活动的一部分内容。例如,在每学年开学初,小班的幼儿从温暖舒适的家来到了陌生的幼儿园中,从独享自己长辈呵护到与其他小朋友分享老师的呵护,从无拘无束到受约束……这一系列的变化均让幼儿感到焦虑和孤独。为了稳定幼儿的焦躁情绪,教师可根据幼儿喜欢家的心理特征,设置“温馨娃娃家”“玩具分享屋”“我家的客厅”等活动区域,允许新入园幼儿把自己喜爱的布娃娃、积木、变形金刚、芭比公主、小汽车等玩具带到活动区域中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玩耍,感受分享的乐趣;并引导他们在活动区里大胆向老师和同伴介绍家里都有什么人、都是干什么的以及客厅里都摆放了什么物品等。在温馨的氛围中,幼儿的哭闹情绪会逐渐稳定,注意力会很快转移到游戏活动中,并对幼儿园产生亲近感与安全感,适应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教育阶段,开展生活化的区域活动是培养幼儿良好品质的重要方式,能够促进幼儿不断地成长和发展。因而教师要选择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的内容开展区域活动,从而使幼儿能在愉快的活动中取得进步、获得成功,得到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萍萍.提升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20(21):49-50.
[2]杨芬.生活化课程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数学教育方略[J].教育教学论坛,2020(17):98-99.
[3]梁云霞.幼儿园区域活动生活化的实践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09):107-1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