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于心,报恩于行——浅议小学德育中的感恩教育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3月   作者:金燕萍
[导读] 从我们呱呱坠地到哺育我们长大成人,父母花去了多少心血和汗水,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从上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又有多少个老师为我们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着光和热,燃烧着自己,照亮着别人。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为了引导孩子从小学会感恩,走稳人生第一步,我通过课堂教学、常规礼仪训练和纪念日实践活动,开展感恩教育,探索出适合学校和家庭

金燕萍   浙江省浦江县潘宅中心小学
【摘要】从我们呱呱坠地到哺育我们长大成人,父母花去了多少心血和汗水,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从上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又有多少个老师为我们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着光和热,燃烧着自己,照亮着别人。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为了引导孩子从小学会感恩,走稳人生第一步,我通过课堂教学、常规礼仪训练和纪念日实践活动,开展感恩教育,探索出适合学校和家庭、社区合作开展的感恩活动的有效途径和策略,积累了小学阶段性感恩活动的序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对社会、老师、父母、大自然怀抱感恩之心,对同学朋友心怀友爱之情,并能自觉付诸具体行动。
【关键词】感恩现状措施方法目标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3-097-02

        一、学校感恩教育现状
        大部分孩子们,记得住自己喜爱明星、偶像的血型、星座,却记不住父母、老师、长辈的生日;知道肯德基里最新食品的价格,却不懂父母、长辈、老师的辛苦。相当数量的学生存在着学习上不努力,生活上要求高,行动上表现散慢,思想上不求上进的现象。
        是什么原因致使众多学生出现对父母、老师、同学等人提供帮助的漠视;对学校、家庭、社区等生活环境的漠然;对感激、言谢、报答等行为习惯的不屑呢?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们对“知恩图报”,对“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老师之恩、养育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由习以为常到逐渐忘却呢?在我校学生身上感恩意识淡薄体现得尤为明显。虽然“感恩”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汇,在人们口中也频繁的被提起,但真正懂得感恩的孩子又有几人呢?归纳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缺乏系统而长效的引导所致。感恩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的第一节必修课,处理不好自己和亲人、朋友、社会的关系,就不能真正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和造福社会。经过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学校感恩教育的现状是即兴的、应景的、功利的多,系统的、常态的、做出特色的少。
        二、开展感恩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为了使感恩教育能够系统、常态的实施,也为了更好的适应我校的具体学情、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我们的具体对策和方法是:
        (一)结合学科课堂教学开展感恩教育
        因为受到教学时间以及知识体系等原因的制约,新课程中品德与生活(社会)是系统开展感恩教育最有效的课程。例如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的课题名为“不能忘记的历史”。通过“圆明园的诉说”、“南京大屠杀”和“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这四个活动主题,组织学生了解历史、比较今昔、分析思考,引导学生牢记祖国蒙受的耻辱,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激励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为祖国的富强而不懈努力。课堂上同学们被血腥的历史图片震惊了、被令人发指的战争恶行激怒了。同学们了解到新旧社会国力民生的巨大差别,对带来幸福生活的新中国和共产党也油然而生感激尊敬之情。
        (二)结合常规礼仪训练开展感恩教育
        把感恩教育与常规礼仪教育相结合,在全校形成“懂感恩、塑文明、守礼仪”的新风尚,使感恩教育能够常态的开展。引导学生懂得:遵守学校礼仪,做一个有礼貌的学生,那是对老师、同学、学校的感恩;遵守家庭礼仪,做一个孝顺的孩子,那是对父母、长辈的感恩;遵守社会礼仪,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那是对他人和大自然的感恩……具体做法是:
        1、加大宣传力度
        我发放感恩教育读本和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通过学习我校校风“勤学、自信、和谐、创新”和校训“阳光、智慧、大气、感恩”,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教育学生应该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让学生置身于整洁、清新、优美又有感恩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2、狠抓养成教育
        为了将感恩礼仪教育落到实处,更方便同学们进行自我约束和互相督促,学校设立了教师督导岗和队干执勤岗,及时纠正学生违反礼仪常规的行为。教导处“三个常规”(一日常规、道德常规、卫生常规)常检查,“四个规范”(语言、行为、仪表、环境)一起抓,“三股力量”(班主任、思品老师、科任老师)共同管,“三条渠道”(学校、家庭、社会)相沟通。
        三、感恩教育的目标,知恩而报恩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学会真诚的感谢,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称得上报恩,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老师的细小帮助、对他人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正是报恩的表现。报恩做到努力在平时,坚持在平常,奋斗在平凡,关键时刻看品格。
        (一)立志报效祖国:
        宋朝苏轼的“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朝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岳飞的精忠报国,都是立志报效祖国真实的写照。我国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为了回报祖国母亲对他的哺育之恩,拒绝了美国政府对他的高薪聘请和一切荣誉称号,毅然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投身于科学事业,为我国的现代化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班主任老师经常大谈古人的爱国名言,结合班级“学雷锋活动”、“服务社区活动”、“德育基地活动”、“劳动基地活动”等,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厚情感。让学生逐渐感受到世界上最伟大的美德是热爱祖国,我们都是祖国的儿女,我们的人生就是要创造最优的业绩回报祖国母亲。
        (二)终身热爱老师:
        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程门立雪”的尊师佳话一直留传至今。开展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自选“八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送一句话,写一首诗歌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要求所有学生讲十字文明用语,遇见年长者(不管是校内职工、教师家属,还是来我校的办事人员)都自觉问好,标准语言是“您早”、“您好”,遇到老师(不管是退休教师,还是来我校参观的教师)都自觉向老师问好,标准语言是“老师早”、“老师好”,并且声音宏亮,让学生感受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正如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对徐特立老人说过的:“你过去是我的老师,现在是我的老师,将来还是我的老师。”
        (三)点滴孝顺父母:
        马克思曾经说过:“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之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她的火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冰心曾经用这样的诗句赞美过母爱:“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有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教育学生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展为父母多做事活动: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等,体会和感激父母培育自己的艰辛和不易,渐渐地学生会想到:少空谈,多帮忙,让父母省心;求上进,走正道,让父母放心;勤学习,苦钻研,让父母开心;遇难事,勤商量,让父母称心;遇矛盾,能宽容,让父母顺心。这样学生就会在点点滴滴的小事做到孝顺父母。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会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会懂得去尊敬师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会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勤奋学习,真爱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就会明白事理,更快地长大……当爱成为一种鞭策,当感恩成为一种自觉,当我们心怀感激之心,真诚地感谢他人,我们的生活将因此而更加美好!没有感恩的社会是可怕的,没有感恩的校园是不和谐的!让感恩文化的温馨之风吹遍校园的每个角落!
参考文献
【1】钟德华;爱是教师育人的根本[J];学苑教育;2011年04期
【2】蔡雅清;学会感恩与爱同行[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年Z1期
【3】吴筱良;感恩与责任[J];民族论坛;2011年13期
【4】白健;感恩——爱的回报[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5期
【5】侯利宁;爱与责任,师德之本[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07期
【6】金善生;爱与责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4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