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站立在“智慧课堂”的中央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3月   作者:曹淮鲲
[导读]

曹淮鲲     安徽省蚌埠第一实验学校  233000
【摘要】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智慧课堂建设,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蚌埠第一实验学校智慧教育研讨课拉开大幕。微风联动,一时漾起千层波。学习、研讨、琢磨、呈现,智能、智慧的课堂教学精彩呈现,推动着传统课堂向数字化、智能化、泛在化方向纵深处发展。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3-125-01

        一场学习的革命迅猛来袭,尚未来及驻足,就被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及技术手段变革的魅力课堂深深吸引。海量资源给备课提供无限魅力支持,交互对话平台的搭建关注到每个学生每一刻学习,瞬时反馈的学情不再只是某个或优秀或困难的个体……我们慨叹智慧课堂彰显的魅力,聚焦其构建出的语文教学新体系。课堂观察,师生在智慧的碰撞融通中,走向智慧的学习的前沿。智慧课堂,让学生真正站立在语文课程的中央,站立在“智慧课堂”的中央。
        (一)智慧融合,优化全程
        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我市智慧课堂建设,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蚌埠第一实验学校智慧教育研讨课拉开大幕。微风联动,一时漾起千层波。学习、研讨、琢磨、呈现,智能、智慧的课堂教学精彩呈现,推动着传统课堂向数字化、智能化、泛在化方向纵深处发展。
        当智能化技术与智慧化教学深度融合,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信息技术无缝支持学生学习的全程,彰显出的力量,它促使深度学习的发生。比起传统课前学习的要求,学生更乐于完成智慧平台上发布学习任务。布置预习单,提前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等。如学习六年级《草原》一课,提前推送草原风光;学习“走近鲁迅”单元,推送《鲁迅》电影全面认识这个伟大的战士……帮助学生找准课堂学习的起点,课前预热任务单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向即将开启的学习深处探索的触角。实现了个性化、立体化学习,搭建交互式无时空限制的学习空间,助力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智慧聚焦,课堂赋能
        新授课、作业课、习作讲评课、阅读指导课,全面展现出智慧平台支撑下的新型智慧课堂。从点击“开始上课”起,教师就牵起一根线。通过教师平板电脑与学生平板电脑进行多种形式的智慧互动教学。用平台“互动随机抽查”,高效检查反馈学生预习效果,同屏展示比对作业质量、点赞互评激发学习热情。系统“聚焦截屏分享”将重要知识点的精准定义。每一屏的停留,每一次问题的反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都精准聚焦。对于中高学生的智能听写的反馈,更大大夯实基础,提高课堂效率。资源推送、个性化批注、划词搜索……新功能激发学习热情,丰富充盈着语文课堂。


屏幕巡视中,在线学生全员反馈,效率、正确率、合格率……基于数据分析支持的真实学情,老师实时掌握。我们可以不再拘泥个体的展示,而是实现真正面向全体的关注。更加敏锐捕捉到课堂的学习生成,以便更精准教学,调整方向以学定教。合作互动学习,分层作业,推送难易程度不同的个性化学习资料,智能化批阅,将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变为可能。生生之间的交互学习,也让学生从学习伙伴那里收获启迪。我们一起追求构建深度、开放、智慧课堂的“教”与“学”的策略。
        如古诗《江南春》的教学,课前请学生搜集三张“江南印象”的美图,同学们在平台互相分享。小桥流水、吴侬软语、烟雨蒙蒙、乌篷船摇橹的船家……春和日丽的江南,烟雨蒙蒙的江南,白雪皑皑的江南……学生在平台分享江南美文的朗读,互评环节甚是精彩。在了解作者时,学生交流这位诗人,就是赞叹过“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吟诵过“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慨叹过“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杜牧。教师运用“联想搜索”从“秒懂百科”了解诗人杜牧。尺幅千里的画卷中听到那些声音?除了莺啼,还有风雨之声、流水声、雨打芭蕉、猎猎酒旗……让学生将诗句意思呈现后,单句成行,变成现代诗歌。对比古诗,感受古诗文的意蕴美。各自将江南印象配上文字,拍照上传大家欣赏。彳亍在青砖黛瓦的江南水乡,小桥连接着江南的文化,流水孕育着江南的灵气,诗词绵延着江南的才情,全方位感受着江南的春夏秋冬,四季无法言说的美。课后推送《中国诗词大会》,听听专家点评的《江南春》,把学生对诗词的热爱变成一颗种子,准备飞花令。朗读美文配江南印象,发布视频作业。学生们乐此不疲。一节课,从前置学习,到课堂学习,到课后延伸,丰盈饱满,张力十足。学生参与度更高, 赋能生慧,也让我们教学的精准度更高、针对性更强。
        (三)智慧探索,走向纵深
        今天,主动适应变革需求,主动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主动开展智慧课堂教学实践,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每一位老师都责无旁贷。老师们从最初仅会操作电子交互白板,到不断开发解锁促发新功能,再到自己创造的交互性课件,我们已经从最初的低端智能化教学向高阶智能化教学奋然前行。我们在探索中萌生的对平台的需求也正在推进智慧平台不断完善迭代。因为站立在课堂中央的学生需要什么,作为一线我们老师比研发团队更清楚。更加优秀的交互式学习正在呈现,我们优秀的教师团队用全情投入为智慧教学赋能,汇智成金为智慧课堂护航,将碰撞出新的惊喜。
        我们的语文课堂,已然走出高时低效的困境。今天的语文课堂,更应关注核心素养。应该是智慧与素养共育,让言语与精神共生。带着学生从沼泽走向平地,从平地走向远方。未来已来,变革已打开,作为站立在智慧课堂中央的学生,正用满含热切的眼神期待崭新的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好在哪里?“答案在现场。”让我们随稻盛和夫到现场去。到现场去,去看看学生在课前任务的平板前乐此不疲地专注;到现场去,去看看课堂上学生始终如一灌注热情;到现场去,去看看老师们为高效融合认真琢磨,为解锁新技能豁然开朗;到现场去,去看看这场热情充满挑战的革命。答案在现场,现场有神明。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