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课堂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3月   作者:刘风燕
[导读] 积极展开劳动教育实践,只有正确估量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深入领会《劳动教育意见》的内涵要求,积极探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活力所在,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为劳动教育注入充沛的生命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贡献积极力量。基于此,以下对试论如何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课堂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刘风燕   湖北省十堰市大木厂镇中心幼儿园  442116
【摘要】积极展开劳动教育实践,只有正确估量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深入领会《劳动教育意见》的内涵要求,积极探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活力所在,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为劳动教育注入充沛的生命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贡献积极力量。基于此,以下对试论如何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课堂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课堂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3-175-01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道德与法治课程变得越来越重要,国家不仅将道德与法治教材纳入了部编版教材之中统一编写,而且对各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展都十分重视。但是现如今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还是十分低下,没有提高,有效性十分低下就说明课堂教学没有充分的效果,学生也难以得到充分有效的知识。
        一、提升家长劳动教育重要性,双方共同构建劳动教育体系
        教育,从来都不是学校的独角戏,教师不是这场演出中唯一的演员,学生、家长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也起着同样的具有影响力的作用,提升家庭在学校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并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来达到促使孩子劳动的目的,也可以称得上是极好的一次家校联合的行动,双方合作共同创建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劳动教育体系,以从家校双方提升学生劳动的意识,这对学生综合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如:在“与班级共成长”一单元中,我们教师可借着这次机会来提出。与班级共成长,说的不仅是我们教师,还应当有学生和学生们的家长,多方通过共同努力来达到最终的目的。成长指向的主题需要我们和家长进行共同地沟通与探讨,以期孩子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够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以上环节,以就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深化教师劳动教育的意识来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进行论述,那么这一环节我们教师将以家长作为主体展开讨论。家长将孩子送来,那么随着孩子一起进步,了解孩子的动态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么就应当对班级所实施的教育进行充分的配合,尤其是就劳动教育这一方面更是需要来自家庭的配合,并实时的报告情况,以确保我们教师对学生所展开的教学并不只是形式主义,而是被学生落到实处,同时我们首先对家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分析,为将孩子培养为综合发展的人才,为促使孩子能够将爱身边人的这颗心落在实处,使人真切地感受到爱意,学会爱别人是我们应当教会孩子的内容,毕竟只有被爱包围并具备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孩子才会懂得付出,而我们家校双方正是要做这样的事情。这一环节旨在使我们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堂所展开的劳动教育并不只是形式主义,更是落到实处地受到家校双方的认可。



        二、把握育人方向,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劳动教育这一主题进行了有序的编排,如一年级《我们爱整洁》引导儿童掌握仪表整洁的方法,让儿童学会保持整洁,养成更良好的整洁习惯,感受整洁的环境给生活学习所带来的精神愉悦;《让我自己来整理》帮助儿童学会整理自己的物品,掌握整理生活、学习用品的方法,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干点家务活》帮助儿童掌握简单的家务劳动小技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家务劳动的积极情感体验。这一部分内容属于劳动教育的启蒙教育,从自我服务到为家人服务,通过劳动树立小主人的责任意识。再到二上《我是班级值日生》一课,通过值日生这一班级角色,是对学生公共生活空间的一种拓展,由家庭落实到集体责任感。再到中年级的《这些事我来做》《生活离不开他们》这两课,通过分担家务活,了解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不同的服务,激起学生尊重感恩劳动者,奉献社会的责任感。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教材,始终围绕劳动教育的出发点,引导学生了解劳动的意义,充分感受是劳动人民创造了生活,懂得劳动既是生活的保证,也是公民的义务和权利,明白从小要学会有创造性地劳动,学习也是学生的主要劳动,将来要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三、坚持以内涵为引领,促进劳动教育观念的转变
        劳动教育具有双重身份,劳动教育既是教育形式,也是教育内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点应当是推进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旨在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通过教育培养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成长发展,而不是一味地接受教育。首先要推进教育者自身观念的革新,教育者作为教育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要积极地引导学生的主动发展,自主学习。要坚持学生在教育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好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此外,要将原本的传授课本知识为主转变成协调好学生劳动技能的形成。要培养学生劳动的能力,教会学生劳动技能,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积极地参与劳动的观念。劳动教育的目的不是教会学生如何劳动,而是要帮助学生体会到蕴藏在劳动教育背后的重要意义,要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意志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劳有所得的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正确精神。
        结束语
        教师要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牢牢把握劳动教育总体目标,明确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合理安排劳动教育的要求与内容,把劳动教育落实到最实最细处,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罗燕翔.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0(24):36-37.
[2]方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素养教育的内涵与实践[J].福建教育,2020(21):45-47+61.
[3]张锦娟.劳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智力,2020(10):128-1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