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邵丽芳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3月   作者:邵丽芳
[导读] 教师在进行小学课程的教学时,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小学生们会因为其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在上课的过程中很难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或是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长,就会导致教师所讲的内容没有被学生们真正的听进去,影响课堂的听课效率以及讲课的效率。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时,可以通过转变教学模式吸引学生们注意力来提升小学生对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进而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邵丽芳   福建省福鼎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355200
【摘要】教师在进行小学课程的教学时,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小学生们会因为其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在上课的过程中很难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或是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长,就会导致教师所讲的内容没有被学生们真正的听进去,影响课堂的听课效率以及讲课的效率。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时,可以通过转变教学模式吸引学生们注意力来提升小学生对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进而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小学教学;中年级教学;语文教学;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3-164-01

        相比较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中高年级学生拥有了更好的自主能力和学习能力,并且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与此同时,他们所学知识的难度也随之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更好的配合,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想要在这一阶段构建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就需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进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转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让学生能够得到个性化的提升。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转变角色构建高效课堂
        (一)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首先,在教学工作中,需要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从最开始被灌输学习到最后主动进行学习都需要教师进行有效引导。以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往往集中于被动接受学习:老师教什么我学什么,老师要我学什么我就学什么,而不是我想要进行学习。这种思维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很多时候无法提升对知识的学习兴趣。这时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时要增加基础知识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变“我要学”为“我想学”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够从知识的海洋中找到快乐,进而产生“我想学”的想法。在学生产生了需要进行学习的观念之后,教师还需要进行引导让学生养成学习的习惯,像每天一日三餐一样进行学习,学生才能够满足。只有达到了这样的状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收获最好的学习效果[1]。
        (三)改进教学时空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主人
        在过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都是课堂的主人,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教学的任务,主要的方法就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实际上,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属于不健康的教学方式,将会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以及理解。未来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则需要承担课堂的引导责任,让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发挥主动性作用[2]。
        二、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激趣究奇构建高效课堂
        (一)设计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弱,注意力经常会不集中,在进行语文的阅读教学时,经常无法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导致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学习质量呈现下降的趋势。小学生还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这个阶段,他们对外部做出的一切反应,都源自小学生的兴趣点。


教师可以准确把握住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进行合作学习教学时,采用创设情境法,来提高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对阅读的感受,促进小学生对阅读的理解,提升小学生在阅读上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教师需要设计教学任务来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学习,从而提升学习水平和效率[3]。
        (二)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创设趣味情境
        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包含的信息和情感更加丰富,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外部刺激,比如动画、图像、声音或是文字,这些东西都可以通过丰富的信息技术展现出来。
        学生有对具体事物产生兴趣的心理特征,这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并构建适合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以及教学目标使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比如计算机、投影仪、实物展示台、网络平台等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或制作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进行体验式学习。在情境中阅读、思考、质疑、探究,使学生深刻领会文章内容,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感情内涵,找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例如,学生在学习《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不同季节雨的有关视频,视频的内容可以是科普性的,也可以是主观表达情感的,使学生可以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感受到季节变化带来的情感上的波动与感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忆自己经历过的季节变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感受秋天的美好。
        (三)利用语文绘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绘本属于一种图画和文字之间进行巧妙结合的书。小学生因为年龄的因素,他们充满了想象力,而且小学生都很活泼,所以对小学生进行语文的绘本教学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教师如果想将语文绘本更加科学的融入到小学语文的课堂当中,首先,就要先带领着班级的学生进行绘本阅读,并且进一步引导学生们展开对绘本内容的思考。大多数的小学生在拿到绘本之后,都会采用“一目十行”的方式进行阅读,有的学生甚至在几分钟之内就能够阅读完毕,他们只是粗略的了解了绘本的大意,但是却缺少了对于绘本的思考。那么应该如何阅读绘本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观看绘本中图案、阅读绘本中的文字,图文结合勾勒出具体的故事内容。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中《写日记》这篇习作的教学时,教师先为学生推荐绘本《蚯蚓的日记》,师生共同阅读《蚯蚓的日记》。通过阅读这本绘本让学生明白:如果我们能像书中的蚯蚓一样把生活中有趣的、难忘的事情记下来,与爸爸、妈妈和小伙伴分享,该多么有意思呀!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发出来了,引发了写日记的需求。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再回到写作的主题:学习日记的格式,让学生们将自己的所感所想记录下来。最后向学生推荐一些日记体的图书:很多作家的创作生涯都是从写日记开始的,有的小学生坚持写日记,最后还出了书呢!出示《爱的教育》《米小圈上学记》等图书。课堂再次掀起一个学习的小高潮,很多学生心潮澎湃、跃跃欲试,写日记兴趣更浓了,进而成功的完成高效的语文教学。
        结束语:
        在未来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使用多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说信息化教学技术、绘本教学技术、情景教学技术等等,这些都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提升学习效果。同时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发挥出团体作用,让学生能够在团队合作过程中构建出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
参考文献:
[1]周洁.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应对策略探究[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2):287.
[2]李小琴. 群文阅读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探析[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282.
[3]陈改玲. 基于名著导读的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探究[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2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